南京市栖霞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4 南京市栖霞区统计局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适应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环境,不断化解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快速前进,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7%。在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7.91亿元,增长17.7%,工业增加值为51.15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38.77亿元,增长22.5%。三次产业结构为3.7:61.3:35,一、二产业比重小幅下滑,三产比重继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3.45万人,同比增长4.63%,全区实现再就业573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5323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5%。

二、农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4.26%。受政策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全区粮食种植规模回升。全年粮食作物总面积为6.31千公顷,同比增长49.17%。其中,夏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2.39千公顷,总产量12576吨;水稻播种面积2.41千公顷,总产量20097吨。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养殖水平得到提升。2006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年生猪饲养量达9.09万头,出栏量达6.03万头;奶牛饲养量2532头,生产鲜奶10857吨;家禽鸡饲养量154.96万只,出栏129.74万只。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通过成功举办第五届“八卦洲芦蒿节”,启动建设“八卦洲芦蒿产业园”、“靖安水八鲜生态园”等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深入推进芦蒿、水生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逐步形成以优质蔬菜、花卉苗木、农业旅游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围绕“绿色栖霞”工程建设,重点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沪宁高速绿色通道、景观绿化及商品林建设工程,共完成植树造林218.1公顷。2006年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增488个垃圾箱(池)、3座垃圾中转站,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启动农村新八件实事工程,完成镇村道路“水泥化”工程建设61.7公里、农桥改造11座。农业投入增加,全年区财政安排农业支出0.83亿元,同比增长18.93%,粮食直补等各项惠民政策足额落实到位。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工业生产跃新高。200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244.53亿元,同比增长24.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1.33亿元,同比增长22.81%。在规模以上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114.68亿元,同比增长29.63%;“三资”企业实现产值72.8亿元,同比增长12.04%,二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4.27%和34.44%,主导地位日益显著。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7.45亿元,同比增长38.25%,高于全部规模工业增幅15.44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6.66%,民营工业经济活力不断加强。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较快。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05.8亿元,同比增长23.6%;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4.54亿元,同比增长14.28%;实现工业利润7.13亿元,同比增长14.46%。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1.56亿元,同比增长34.05%,竣工产值63.67亿元,增长18.19%,竣工率达70%。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7%。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6.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06年,全区共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8.09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房地产投资36.08亿元,同比增长45.8%,城镇投资47.6亿元,同比增长4.15%,农村投资34.41亿元,同比增长24.88%。

投资结构有所优化。2006年,全区一产投资完成0.05亿元,同比下降36.63%,仅占总量的0.04%,比去年比重下降了0.04个百分点;二产投资完成51.06亿元,同比增长44.73%,占总量的43.24%,比去年比重增长了7.2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50.8亿元,同比增长45.12%;三产投资完成66.98亿元,同比增长6.91%,占总量的56.72%。三产投资的比重仍然高于一产、二产的水平,但二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已成为三次产业中的佼佼者。

民间投资大幅增长。2006年,全区来自民间资本的投入达49.17亿元,同比增长46.22%,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投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1.63%。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消费需求持续放大。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4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3.77亿元,增长18.43%,成为拉动我区消费品零售额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区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两家,分别为“联珠农贸市场”和“高力家具市场”,累计实现商品成交额2.16亿元。

外向型经济发展强劲。2006年,全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成功举办了四季招商会,先后组团赴日韩、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招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全年实现出口创汇1.76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完成协议注册外资1.3亿美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581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6.1%和70.1%;实现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9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37.5%,增长幅度在全市名列前茅。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运输发展提速。随着龙潭港物流业的发展,2006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4.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9.7%,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头行业。

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22﹪;旅游接待144万人次,同比增长20﹪。“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14.8万人次,旅游收入153.6万元。成功举办“2006中国第四届帐篷野营大会”,接待游客20000人次,旅游收入5万元,双双比去年同期增长150%。“南京都市绿洲酒店”和“南炼宾馆”成功创建国家三星级饭店,并荣获首批国家“绿色旅游饭店”称号,填补了辖区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