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4 南京市栖霞区统计局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区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在地评价口径,下同)达到93.78亿元,扣除物价影响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长19.43%,其中:一产增加值3.91亿元,同比增长3.8%;二产增加值58.96亿元,同比增长20.84%;三产增加值30.91亿元,同比增长18.1%。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62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8.39%。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4.84:61.8:33.36调整到4.17:62.87:32.96,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2005年末,全社会就业人员为11.11万人,同比增长18.07%。新增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420人,新增失地农民就业5750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352人,就业帮扶困难人员1702人。

二、农林牧渔业

2005年,栖霞区农业生产克服了特大风暴袭击、水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74亿元,比2004年增长3.34%。实现农业增加值3.94亿元,增长5.91%。全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6.35万亩,比去年增加2.08万亩,增长1.49%。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07万吨,比去年增产0.24万吨;油料总产量0.25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0.25万吨,比去年下降21.88%;蔬菜总产量18.48万吨,比上年增长2.38%。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区渔业产值实现5810万元,同比增长7.43%。2005年,积极利用近郊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走设施—生态—休闲—无公害渔业之路。建成八卦洲假日山庄、春蕾渔港、江滩旅游公司,栖霞的蒙古王农牧休闲山庄,尧化的小漓江农业观光园等新型生态休闲渔业点10个,养殖面积98公顷,其中,栖霞蒙古王农牧休闲山庄、八卦洲假日山庄被挂牌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

继续推进生态栖霞建设和森林防护工作。重点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绕城公路绿化带恢复工程和以大学城、开发区为主的景观绿化和商品林建设工程,共植树造林361公顷。

无公害基地加快发展。2005年,全区1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定面积为5647公顷。其中,蔬菜3020公顷,粮油1907公顷,水产700公顷,茶叶20公顷。八卦洲街道外沙村被评为“南京市十佳农业生态村”。“八卦洲牌”大蒜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区完成机播面积1340公顷,同比增长17.65%。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4万千瓦,与上年基本持平;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9台,拥有联合收割机62台,分别比上年增加40台和3台,首次使用42.63千瓦(58马力)动力的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和玉米(大豆)精量多功能播种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工业呈现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达到178.4亿元(在地评价口径,下同),同比增长20.58%。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2亿元,同比增长1.98%;股份合作企业完成总产值3.02亿元,同比增长3.8%;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83.49亿元,同比增长20.39%;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67亿元,同比增长23.49%。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7.39亿元和161.01亿元,分别增长5.77%和22.43%。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5.34亿元,比上年增长8.17%(现价)。规模以上私营工业经济完成总产值31.87亿元,同比增长29.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用电12.78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2.10%。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71.27亿元,同比增长21.86%;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69%,同比增长0.6%。受生产成本增加较快的影响,全区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3.11亿元,同比下降4.07%;实现工业利润6.30亿元,同比下降14.24%。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本地施工企业实现施工总产值68.30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08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分别实现98.01亿元和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3%和23.47%。其中,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70亿元,同比增长16.94%;房地产投资24.75亿元,同比增长67.44%;农村非农户投资27.56亿元,同比增长49.33%。

从投资结构看,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08亿元,仅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0.08%;第二产业投资35.28亿元,占总量的36%。其中,工业投资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7%,第三产业投资62.65亿元,占总量的63.92%。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远远领先于一、二产业的投入。全区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6.51亿元,同比增长50.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6.85%。

五、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继续发展。2005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完成增加值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8.5%。

旅游业迅猛发展。2005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23%。全年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6%。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秋栖霞红枫艺术节”和“相约风情园感动七夕夜”—2005南京第二届“中国情人节”等大型主题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重点推出了八卦洲洲头大江风光旅游度假项目。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2005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在各行业中,批发零售业实现28.51亿元,同比增长45.4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11.79亿元,同比增长96.9%,占全部零售额总量的36.29%,成为拉动全区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全区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96亿元,同比增长68.07%。

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2005年,全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加大项目招商的力度,积极创新招商举措,拓宽招商领域,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招商。全年新批外资项目数37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协议注册外资1.25亿美元,同比增长5.86%;出口创汇1.35亿美元,同比增长43.43%;劳务输出营业额19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