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 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2006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1.47亿元,同比增长达30.38%,首次突破了20亿元大关,并且增长幅度连续第四年保持30%以上的水平,在全市位居前列。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0.76亿元,同比增长27.95%。全年财政支出11.48亿元,同口径相比增长26.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区”战略进一步落实。2006年,全区共投入科技三项费用1907万元,同比增长11.33%。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其中,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2个,其中,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5个、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7个。全区新认定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1家。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完成专利申请872件,比去年增加173%,增幅全市第一。其中,发明专利613件、实用新型专利160件、外观设计专利99件。 教育事业凸显新成就。2006年,全区共有中小学48所、幼儿园53所。中小学教职工3721人,在校学生39819人,在园幼儿862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8%。全区中考达到省重点中学投档控制线的考生共1683名,比上年提升了3.38个百分点。高考本科录取272人,比2005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幕府山庄小学"和"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成功创建成为"市级绿色学校","仙林小学"为"市级优秀绿化景观学校",尧化、仙林、马群、龙潭和八卦洲等5个街道"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达标。继续实施教育救助,全年全区实施教育救助减免141.7万元,其中,对困难家庭实施教育救助共3490人(次),减免学习费用116.42万元,对低保家庭子女发放非义务教育阶段一次性升学补助11.92万元。2006年秋季,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收杂费的规定,对符合减免条件的学生21121人,免收金额259.33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栖霞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学艺术创作获得丰收,曲艺、音乐剧获得国家和省多项奖。群众文艺精彩纷呈,举办了第七届“金秋栖霞”艺术节,先后开展了摄影邀请展、书画展、画我心中的文物等十八项文艺活动。区图书馆全年到馆读者总数达8353人次,书刊文献外借3452册次,全年新购图书2507册,图书总藏量达74367册,开展了“送文化进社区”活动,满足了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再建新功。“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龙潭会师亭”等四处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市级文保单位。开通了南京FM106.6电台热力调频《栖霞新闻》广播节目。2006年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终端发展到了9.96万户,同比增长18.01%。 卫生事业再创佳绩。2006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189个(含驻区医疗卫生机构),其中门诊部28个、诊所161个,床位数1362张,卫生人员1421人,其中医生628人。全区有村卫生室28个,乡村医生38人。社区卫生服务力度加大。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达到51个,以街镇为单位覆盖率达88.89%,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100%。燕子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2006年,全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加人数9.58万人,覆盖面达96.1%,村覆盖率为100%。全区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3.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6人。2006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7.32岁,其中,男性为74.76岁,女性为80.03岁。 “亲民、惠民、利民”体育服务体系健全。以“体育进社区”为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演练、体质测试、健身知识讲座、健身项目推广等活动,举办了首届“老年人体育节”和第四届“社区运动会”等大型群体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高较快。2006年,全区累计参加全国、省、市优育竞赛28次,共获得金牌、银牌各18枚、铜牌22枚。其中,在省十六届运动会上,我区共夺得金牌15.25块,银牌6.5块,铜牌2块。区射击队代表南京市参加全国青少年华东地区射击赛,获得1项第一名。 十、环境保护 以生态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工作。2006年,尧化街道金尧花园社区成为“省级绿色社区”,栖霞街道五福家园柳桃苑社区、五福家园枫竹苑社区、五福家园荷苑社区、尧化街道青田雅居社区4家社区成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建成并通过验收八卦洲街道七里村“省级生态村”。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分别达到95.73%、97.15%。全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92.9%,远远高于江苏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值80%。其中,全年环境空气良好天数达标率为8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88.9%。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41.43万人,比去年末增加1.67万人,增长了4.21%。其中,男性21.27万人,比去年末增加0.90万人;女性20.16万人,比去年末增加0.7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2540人,出生率为6.26‰,比去年下降了0.56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为1934人,死亡率为4.76‰,比去年下降了0.37个千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9‰,比去年下降了0.2个千分点。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9%以上。 2006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为47.92万人,比去年末增长了2.0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9%。 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小康富民指标全部达标。2006年,我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25665元,与去年同比增长了1.76%。据百户居民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84元,同比增长23.61%,人均消费支出12826元,同比增长49.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340元,同比增长1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63元,同比增长34.26%。恩格尔系数为33.3%。居民住房、出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53.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9.4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为253.9部、45.3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20.7%,均达到了江苏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值。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8.6%、96.3%、98.6%,社会养老保险净增5100人,增收养老金1012万元,征收农村养老保险金340万元。年末全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6家,拥有床位913张。提高了对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高龄老人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180元,城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28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