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州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抓住“大大连”建设西拓北进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继续实施经济强区战略,努力打造和谐、民营、特色金州,促进了全区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依据年度快报初步统计,现将200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一、综合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增长17.0%;第二产业增加值122.0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5%、65.4%和26.1%,对全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8%、60.0%和29.2%。 财政税收:财政收支同步快速攀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2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6%,其中,区本级收入1.8亿元,占35.3%;各项税收完成3.8亿元,比上年增长9.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文教行政等事业费支出和农业支出分别为5.6亿元、0.6亿元,分别增长20.3%和15.5%。国税局和地税局共组织完成各类税收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国税局完成税收6.1亿元,剔除免抵调库因素的影响,增长3.4%,其中,增值税完成5.8亿元,增长7.6%。地税局完成税收5.7亿元,增长17.7%,其中,营业税和所得税两大主体税种完成4.4亿元,比上年增收8018万元,增长22.2%。 二、农业 全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新口径)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亿元,增长22.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98亿元,增长25.6%。 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10.9亿元,增长20.3%;牧业产值12.5亿元,增长28.9%;渔业产值10.1亿元,增长19.0%,分别占总量的32.4%、37.1%和30.1%。 农产品产量: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区粮豆总产量14.8万吨,比上年增长64.4%,其中,玉米产量13万吨,增长72.2%。蔬菜总产量48.4万吨,比上年增长5.6%。水果总产量7.1万吨,比上年增长36.1%,其中,苹果产量3.7万吨,增长42.4%。肉类总产量7.1万吨,比上年增长21.3%。禽蛋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长8.2%。牛奶产量3.5万吨,比上年增长13.6%。 林业:全区植树造林面积4.1万亩,栽植各种苗木687万株,退耕还林还草1.2万亩,绿化道路、河流27条108公里,新建海防林带1100亩。沈大高速公路两侧绿化植树48万株,投入资金644万元。以村屯绿化为重点,启动了青岛、刘半沟等18个村,栽植各种苗木152万株。新建园林式村庄10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渔业: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9.8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海洋捕捞产量7.1万吨,同比基本持平;海水养殖产量12.7万吨,增长0.8%。水产养殖面积19.6万亩,增长3.4%,其中,海上养殖面积和滩涂养殖面积分别为8.1、8.3万亩,合计占83.7%。拥有各类机动渔船1954艘,总吨位1.5万吨。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6个,年加工能力达到14.8万吨。新增围堰和池养海参面积1.5万平方米,新增海底底播2万平方米,新增陆地工厂化养殖3万平方米。 农业园区:全区拥有各类农业园区2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市级2个,区级1个,乡镇级12个。全年园区累计投入资金9.9亿元,其中,市级以上园区投资7.2亿元。入住园区的农业项目82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3家,经营户数9344户,从业人员2.4万人,经济总收入达5.8亿元。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全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20个,经市级鉴定的新品种36种、新技术4项。新建绿色和无公害基地25处,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70%。 生产条件: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8万千瓦。完成机翻地29.5万亩,机播种18.7万亩,机械深施化肥18.6万亩。 农田水利建设: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6亿元。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728项,其中重点骨干工程80项。新建蓄水平塘32座;打大口井13眼,深井、小口井51眼;新建拦河截潜工程5处;新建堤坝2座;新增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亩,新修堤防20.7公里,加固堤防18.4公里。连续17次夺得省、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 三、工业、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 工业生产:完成现价总产值110.6亿元,按可比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17.2%,其中,集体企业完成产值3.1亿元,增长39.1%;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47.5亿元,增长10.4%;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0.5亿元,下降16.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52亿元,增长21.1%。按行业类别划分,食品加工制造业完成产值36.5亿元,增长12.4%;纺织服装业完成产值14.1亿元,增长9.6%;化学制品及医药行业完成产值9.7亿元,增长6.9%;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8.1亿元,下降5.5%;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8.4亿元,增长50.7%。 产品产量:发电量19837万千瓦小时,下降3%;食用植物油产量9.68万吨,下降31.9%;罐头产量2.54万吨,增长10%;软饮料产量1.01万吨,增长87.3%;非织造布产量1.96万吨,增长41.1%;服装产量1875.6万件,增长8.9%;家具产量42万件,增长44%;纸制品产量2.34万吨,增长4%;塑料制品产量1.17万吨,增长5.7%;水泥产量91.6万吨,增长28.7%;成品钢材产量3.7万吨,下降54.8%;金属集装箱产量80.1万立方米,下降10.9%;交流电动机产量40.9万千瓦,增长16.2%;电力电缆产量2130公里,下降62.9%;化学农药产量9258吨,增长16.4%。 产销衔接:完成销售产值110.7亿元,增长19.1%,其中,出****货值完成43.7亿元,增长17.4%。产品销售率10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产销率按经济类型划分,集体企业为90.3%;股份制企业为100.1%;股份合作制企业为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100.6%。轻工业产品销售率比重工业高6.0个百分点。 企业改革:有161家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到年末,全区拥有工业企业集团12个。 名牌产品:全区拥有省级著名商标6个,市级著名商标10个;拥有省级名牌产品10个,市级名牌产品14个。 企业效益: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8亿元,增长17.4%;实现利税总额2.7亿元,其中,内资企业实现利税总额0.4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