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都江堰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三、第三产业 1、商业、饮食业 一九九九年,我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投资和消费双启动,在抓城建带动的同时,努力开拓城乡市场,搞活商品流通,扩大消费需求,培育市场体系,举办了清明物交会,各乡镇春台会等。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市级零售总额112696万元,比上年增长18.4%,市级以下零售额79141万元,增长7.3%,全年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11.47亿元,增长7.6%。物价指数持续走低,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6.5%,同比下跌3.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6%,下降0.4个百分点。 2、交通、邮电业 随着全市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一九九九年,邮电通信事业又进一步发展,我市率先在成都市邮政局效县建成邮政“绿卡网”,村通电话已基本完成,实现了城区IC电话卡网建设。全年新增电话装机容量0.3万门,到九九年底全市程控交换机容量达5.78万门,已安装电话40616部,其中,市区28714部,农村11902部,无线 寻呼BB机用户已达23218户,移动电话到达户28308户。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0181万元,比上年增长27.2%,全市通讯条件进一步改善。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成灌高速公路可望今年7月通车,村村通公路目标全面完成。九九年完成龙池旅游公路一期工程、天马部队专用公路、灵岩山水泥路、龙池马桑坪──杜鹃山庄水泥路、蒲张路、玉骆路、紫宽路、二环中工业区段等水泥路面建设,总长53.5余公里。一九九九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61公里;拥有各类民运运输车辆2159辆,实现货运总量84万吨;客运总量1769万人。 3、财政、金融、保险 全市财政工作围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出发,大力宣传税法,强化税收征管力度,坚持发展生产和增收节支的方针,超额完成全年财政年度预算计划。一九九九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5022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财政收入17188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工商税收11205万元,增长16.0%。全年财政支出2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 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年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910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各项贷款余额260292万元, 比上年增长9.5%; 行社实现现金收入 818157万元, 比上年增长14.0%,现金支出8810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0%。 保险工作大力发展骨干险种,为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了条件。全市全年投保额64.5亿元,比上年增长0.8%,保费收入4041万元,比上年增长12.0%,各类保险费支出1361万元,比上年下降10%。 4、科技、文化、教育 一九九九年,我市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经济的一大举措,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30项,完成10项;实施火炬计划项目2项,完成1项,被成都市政府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区(市)县。文化事业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重点,举办了城乡春节文艺活动、清明及迎接澳门回归和都江堰解放五十周年大型街头文艺表演活动,成功举办了四川.成都.都江堰2000年神州世纪游开幕庆典活动,扩大了都江堰市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并组织编制发行精美VCD《千年古韵》。《都江堰报》继续保持四川省报纸综合质量评定一级水平,全年《都崐江堰报》发行量达到1.58万份;发行各类图书187.9万册。广播电视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九九年底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5.5万户。全年电视台在《都江堰新闻》、《都市全景》等电视栏目中,播放新闻330组,3000条,广播电台播出新闻360组,4500条,全市广播宣传覆盖率95%以上。教育工作重点改革学校领导体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三年目标任期制,认真贯彻“一纲三法”,增加了教育投入。一九九九年全市共投入教育事业经费4819万元,大大改变了教学条件。辖区内共有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320人,中等学校5所,在校生12604人,技工学校4所,在校生1618人,普通中学40所,在校生26504人,小学157所,在校生53926人,幼儿园74所,在园幼儿1028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率100%,小学升学率98.0%,初中毕业率97.6%,高中毕业率99.6%,向各类大专院校输送大学生538人,向各类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中专生189人。 5、卫生、体育 卫生工作加强了预防保健和食品、饮水、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监测,坚持药品质量执法检查,有效地防止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并进一步加大对卫生工作的硬件投入,切实改善医疗服务条件,被成都市评为“爱婴市”、无偿献血先进市,市人民医院、水电十局医院升级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市第二医院升级为国家二级乙等医院。九九年底全市辖区内共有医疗机构112个,其中,医院35个;共有卫生床位2966张,其中,医院卫生床位1604张;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30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809人,医院医生1222人,医院护士663人。 体育工作狠抓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学校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了乡镇农运会、学生运动会、都江堰解放五十周年全民运动会等活动。一九九九年共获成都市以上体育活动奖牌74枚,其中,金牌24枚,银牌24枚,铜牌26枚;向上级输送体育人才24人。 6、旅游 举全市之力,积极开展青城山──都江堰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工作,促进了旅游经济迈向新的起点。一九九九年多渠道筹集资金2.06亿元,拆除青城山、都江堰、龙池──虹口三大景区内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20多万平方米,对保留的建筑进行了改造;搬迁住户1200户,单位61家,实施了景区内主要区域电力、通讯、电视线入地或改道工程,成功举办了四川.成都.都江堰2000年神州世纪游开幕庆典、“古城桃花源”、农家风情游、农家休闲游等专题活动,全市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409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403.9万人次,外宾及港澳游客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4亿元,旅游直接收入2.95亿元,同比下降3.5%。 四、城市建设 一九九九年,我市把加大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按照“精、美、特”的思路,加快了城市建设。 全年新投入资金2.6亿元,对全市城市和基础设施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是新投入1.5亿资金,继续实施“51013”工程,完成了杨柳河下段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了走马河、江安河、柏条河亮河边搬迁工程,拆迁面积达2.7万平方米。确定了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建设方案;完成了青城桥东端起点、都江堰大道与一环路交叉点、建设路口节点建设;实施奎光塔文化公园、彩印厂节点、二环路节点建设。完成了建设路、北街标准化街道改造和新马路拓宽改造工程。二是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年内完成了绿色通道和建设路、北街、都江堰大道下段的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建设,新增城市绿化面积 19.5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93平方米,人均建成区绿地率18.07%,城区园林绿化覆盖率达20.18%。完成了绿色通道、天乙街、杨柳河边街的路灯改造和幸福路、建设路、都江堰大道、玉垒山公园大门等处灯光装饰,在主要街道实施了泛灯工程,在建设路、北街实现了广告灯箱化。完成了北街、建设路、杨柳河边街等部分建筑临街面美化改造工程。三是实施城乡电网改造,投资2900多万元,改造输电线路75公里。投入3500多万元,全面完成村通电话工程。四是认真贯彻人大决议,在城市和景区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已延伸至青城山镇,新铺设管道25公里,新发展用户3200家,一环路内基本实现了餐馆使用清洁能源。年底天然气用户达1.74万户,供气人口7.0万人,供气总量700万立方米。年底城市建成面积已达19.9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已达21.09万人,市区道路总长83公里,供水管道总长度294公里,供水量2472万吨,市内有公共汽车6路69辆,市区公共厕所108所,实际清扫垃圾面积113.17万平方米。五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投资3573万元的岷江干流都江堰市段河道防洪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并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城市垃圾处理厂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市第二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投资2244万元。六是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完成了天马、柳街、龙池等14个乡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全年新建小城镇街道5条,新、扩建农房1776户;完成了《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6个规划的编制。七是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调整、充实了城管队伍,加大城市执法力度,集中整治了城区中小餐馆,规范了户外广告,坚决取缔了主要街道占道经营点300余家。在第四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保持了全国卫生城市称号,荣获省内县级市第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