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2-04 成都市龙泉驿区统计局

2008年,聚和物流、三联家禽、洪安化工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形成南造北贸的生产格局;三联家禽市场还进入了成都市亿元市场的前二十位,全区亿元市场的日吞吐量超过5000吨以上,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聚和果蔬市场成为西部最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龙泉物流中心、宝湾物流、九峰集团等几大商贸物流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为我区的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对外开放

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0597万美元,同比增长50.9%;其中出口总额16800万美元,同比增长24.8%,进口总额达到23796万美元,同比增长77.01%。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协议外商直接投资2312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144万美元,同比增长65.7%。

利用内资势头良好。全年引进到位国内区外资金101.34亿元,同比增长80.6%其中,到位区外市内资金44.24亿元,同比增长322.5%,到位国内市外资金57.1亿元,同比增长25.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年末区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65公里,等级公里达到744公里。全年新改建公路426公里。年末拥有汽车2.6万辆,比上年增长25.6%,其中私人拥有汽车4578辆,同比增长82.9%。

客货运输继续高速增长。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达到22126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82.9%;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8626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0.1%。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530万元,同比下降14.7%;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9.96万户,同比下降21.5%,全年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7.91万户,同比增长4.8%,净增移动电话用户0.9万户。

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桃花节活动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旺盛,在成都西部受地震影响,旅游产业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区及时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671万人次,同比增长14.9%;实现旅游总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25%,国际旅游外汇总收入达到14.1万美元,同比增长10%。

八、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发展。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22.4亿元,同比增长31%,较年初净增存款余额52.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30.6亿元,同比增长36.2%。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53.1亿元,同比增长16.1%,较年初净增贷款余额21.2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为11.6亿元,同比增长39.0%;工业贷款为35.4亿元,同比增长38.0%,房地产业贷款10.3亿元,同比增长10.5%。

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财产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0.62亿元,同比增长14.6%,人身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08%,各类保险赔偿和给付总额0.62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财产类保险公司与给付支出为0.29亿元,同比增长9.2%,人身类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0.32亿元,同比增长3.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全年科技项目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同比增长2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总数达到31家,同比增长19.2%,全年商标注册达到80家,同比增长33.3%,全年共申请专利415件,同比增长2.5%。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在龙泉的普通高校为7所,在校学生为3.7万人,专任教师2070人;普通中、小学校为49所,专任教师为4200余人,在校学生达到7万余人。全区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5%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达到100%,初步升高中的升学率达到95%。

十、卫生和文化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拥有医院14个、卫生院12个,医院拥有床位1220张,卫生院拥有床位37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154人,同比增长14.3%,其中医生人数达到800人,同比增长10.7%。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建成87个新农村文化社区流动图书室。年末全区拥有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实藏图书14.5万册。年末拥有体育场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万余户,比上年增长10%,数字机顶盒用户达2万余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5.6万户,同比增长38%。

十一、城乡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四条干道改造建设完工,形成网状通车能力;经开区40平方公里的骨干道路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微水治旱工程200余处,铺设供水管网30余公里,铺设天然气管网50余公里,年末城区铺装道路10公里,铺装道路面积达150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区拥有公交营运汽车350余辆,全年公交客运量3500万人次,日供水能力10万吨。全年城市供电10亿度,其中生活用电2.7亿度。出租汽车196辆,全年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达到0.27亿立方米,全年城市天然气供气总量达到1.1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气0.6亿立方米。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7个,环境保护治理投资达5.5亿元,同比增长78.5%,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6%。城区生活垃圾清运处置率达100%,全面实施街镇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工作。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辖人口为58.0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4%,比上年末增加8095人,常住人口达到6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4724人,出生率为8.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在户籍人口中,男性人数为289158人,女性人数为291343人;男女比例为99.3:100;户籍农业人口为349927人,户籍非农业人口为230574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27元,同比增长2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7892元,同比增长21.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5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30.57亿元,增长36.2%。

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电脑48台,家用空调60台,家用汽车10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电脑16台,家用空调16台,洗衣机89台,电冰箱60台,彩色电视机118台,移动电话188部,摩托车47辆。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237次,同比下降33.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1378人,同比增长4.4%,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97人,增长2.7%,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381人,增长5.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4.8万人,增长49.9%;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7.38万人,增长45.2%。全区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机构15个,拥有床位1556张,增长38.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0.16万人,增长3.2%,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30.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