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 立足“先进文化”、紧抓“金牛特色”,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全区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了区级以上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场,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余次,参与群众近30万人;在全区社区建立了13个基层文化辅导站;全年举办各种层次、各个年龄段的艺术培训班共计22期,参加培训人数达5739人;完成社区、农村、学校电影放映313场;文学综合季刊《锦西文化》出刊4期。图书馆新增各类书刊8万册,现图书馆总藏量已超过12万册,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共举办文物保护图片展板宣传展览、《文物法》宣传培训7次,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观展群众6000余人次。深入开展创建“绿色网吧”活动等工作,共组织检查2977次,共端掉“地下”音像制品窝子26个,收缴违法音像制品66万余张。光纤网络已覆盖全区所有街道和农村,开通包括中央、省、市电视台48个频道48套节目,拥有用户20多万户,观众达数十万人,全年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6000多户。2004年,《金牛报》从报型转为刊型内部资料《新金牛》,实行免费赠阅,《新金牛》全年出版48期,其中杂志5期,增刊1期,印数38万张(本)。 卫生 进一步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完成了全区39个村的卫生医疗站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至2004年末,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全区有医疗机构94个,床位5021张,诊疗病人290万人次。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06人,其中:执业医师1781人,执业助理医师143人,注册护士1769人。甲类传染病发病率为0.1/10万,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78.44/10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05.63/10万。 环境保护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 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技术核查和西部行政区域范围最大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涉及我区的73项创模指标全面达标。 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以创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着手点,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并举,经济增长质量与削减污染负荷、加强服务与严格执法并重,抓住建设项目管理、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监察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改善了我区环境状况。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坚持严格新、改、扩建项目审批,强化管理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加强污染源治理,努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⑴水污染防治:限期治理9家工业企业废水,牵头对全区的养殖场实行拆迁,全区1383户规模以上养殖场目前已有1359户搬迁完毕;⑵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工作,二环路内完成燃煤炉灶922口的改造工作,出入城通道两侧改造锅炉57台,取缔蜂窝煤炉300多个、蜂窝煤生产厂8家,全区三环路内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大高于国家创模标准;积极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以秸秆机械粉碎和埋草还田为重点,积极试验示范秸秆气化、食用菌栽培、沃土免耕等综合利用新途径,完成秸秆还田10100亩,堆沤1894.9亩,其它综合还田1023.2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2%;新建17.23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并全面巩固已建的41.77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巩固已建噪声达标区25.96平方公里;创模工作成效显著,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 体育 继续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性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认真开展体育进社区活动,全年完成三级社会指导员培训279人,全年牵头组织全区比赛20次以上,有5000余人参加各项赛事。积极配合各单位组织、承办各种赛事35次以上,对13个街道进行国民体质测试。根据为民办实事工作目标要求,全年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2条,安装全民健身器材300余件,使全区69个社区都拥有1条以上的全民健身路径,全民健身路径覆盖率达到了100%。我区派出990余人组成的金牛代表团参加市十运会,以金牌67枚、银牌55枚、铜牌45枚,总分2134分的成绩,列市十运会金牌数、奖牌数、总分三项第一,被市十运会组委会评为“最佳赛区”。全年共有12万人次学生参加“七大活动”,均获市上一等奖,共向上级体校和体工队输送优秀体育苗子25人,其中专业队9人,三级班16人;有5所中小学获传统校一等奖,4所中小学获传统校二等奖。 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着手启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制定出台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配套文件11个、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配套文件3个。新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开通网上服务大厅,12个政府部门112项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实现了集中、统一、联合办理。成立了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与招标中心,比选了26个政府投资项目,节约财政资金900多万元。强化政府采购中心管理,扩大财政集中收付中心管理范围,区级部门和街道全部纳入中心管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作用,群众投诉渠道保持畅通。以“五大中心”为基础、以电子政务为手段的便民利民体系和行政监督体系初步形成。开展“三深三问”查状态和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机关作风、行业作风进一步好转,干部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在2004年全市开展的投资软环境测评中,我区位居全市区(市)县第二名。 五、对外开放 进一步加大主动出击力度,对外开放势头良好。先后赴北京、大连、上海、昆山、烟台、义乌、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招商;充分利用西博会和民交会等机会积极组织企业参会参展;在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召开投资说明会。特别是在深圳、东莞成功举办了针对台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说明会,成为我区历史上出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招商主动出击活动。2004年,全区共引进内资项目2205个,引进到位内资6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5.3%,其中市外资金28.9亿元,比上年增长51.9亿元;引进外资项目27个,合同利用外资70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0.6%;到位外资37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6.3%;出口创汇收入1.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6%。全区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新项目137个,到位资金34.7亿元。攀钢国际、中铁八局、台湾建国、美国特拉克斯等重大利用内外资项目成功落户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