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4 成都市武侯区统计局

八、卫生、文化和体育

进一步深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对5个涉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重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区城乡居民和外来人员得到公平、高效、经济、快捷、均等化的社区卫生服务。2008年由区级财政投入的社区公共卫生经费达34.48元/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门诊量达80.77万人次, 45.64万人次享受到政府提供的药品让利优惠307.67万元,减免各项医疗费用达548.09万元(含“零加价”药品让利)。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建立健康档案48.25万份,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45.95万人次,全年报告甲乙类急性传染病发病率203.54/10万,全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7个,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个;各类医疗机构实有病床床位10274张;卫生技术人员11398人,其中执业医师3761人。医疗机构全年门诊诊疗773.9万人次;孕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在5.88‰以内。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广武侯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举办了“武侯闹春”、“迎奥运抗震救灾摄影展”、“迎创建·庆中秋文艺展演”等大型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十余次,参与、观看人数达到3万余人次。武侯交响管乐团举行了10场 “文化成都·和谐武侯”——交响音乐进企业、学校公益性演出活动。建立了区级和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体系,具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条件。积极配合四川大学做好《川大、望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项目推介工作,进一步挖掘武侯文化内涵,逐步形成影响成都乃至西南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和争取承办省、市各类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区级机关传统游戏大庙会、首届社区家庭趣味体育比赛、“乒乓球活动月”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和活动。对全区13个街办15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了免费培训,组织和引导各街道各社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圆满完成了6805名观众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组织工作。2008年末全区共有全民健身工程10个,健身路径130条,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室10个。

九、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总投资1.2亿元开展“三环一线”整治工程,铺筑路面7740平方米;投资8800万元完善武侯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改造人行道1.8万平方米,铺筑路沿石4000米,埋设污雨水管道3000米;投入近1.6亿元完成污水处理、雨污水分流管网建设、河道整治和垃圾清运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开展扬尘污染治理工程,投入近2亿元资金完成道路硬化、道路保洁、中小街道整治等大环境的建设和治理工作,硬化土路16条,总面积4.9万平方米。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区、街两级平台的全覆盖,妥善处理“数字化城市”道路管理举报763件,做好22座桥梁的日常检查工作。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积极开展减排、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年削减COD排量1517.16吨、氨氮143.22吨、SO2600吨,城区全部实现垃圾袋装化和集中收运、集中处置,清运、处置率达到100%。配备150多名专职农村居民院落清扫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保持在95%以上。2008年末,全区绿化覆盖面积2265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1986公顷、公园绿地522公顷,绿化覆盖率39.9%、绿地率35.0%、人均绿地面积7.22平方米。

十、人民生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5546元,同比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95元,同比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50元,同比增长21.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1。

城乡充分就业成果不断巩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0655人,“405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4800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率达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继续完善就业援助“962110”服务体系,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9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14782人次,完成就业前引导性培训6488人,职业技能培训6551人,创业培训35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的比例达到90%以上。劳动合同签订率在90%以上。

认真做好社会保险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截至2008年末,全区参加各类保险的总人数达73.07万人,同比增长45.4%。其中:基本养老保险11.1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3.72万人,工伤保险7.78万人,生育保险12.26万人,失业保险10.12万人,综合社会保险6.2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5.00万人,少儿住院互助金参保人数8.87万人。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全年累计向3.01万户、5.73万人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33.55万元,人均月补差180元;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累计医疗救助2.47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262.23万元, 人均月补差225元。充分发挥慈善会扶贫济困的主体作用,募集慈善捐款370余万元(抗震救灾专项捐款除外)。实施了“阳光圆梦”、“阳光育苗”助学工程,对572名贫困家庭大、中、小学生进行了资助,发放助学金53.06万元。不断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向885名低保老人累计发放困难生活补贴70.8万元,对年满90岁以上的240位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年末全区有敬老院、养老院9所,床位数1190张,入住老人688人。

十一、抗震救灾

全力抓好抗震救灾。“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紧急转移安置受灾人口5122人,发放临时生活补助5.35万元,发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7人3.5万元。建立“爱心家园”服务站,购置了1000套床、被褥、服装、餐具、洗漱等生活用品,保证灾民顺利入住灾民安置点及生活需要。积极开展灾区营救工作,及时向灾区送去了帐篷、食品、饮用水等紧缺物资。大力开展慈善资金募集,共募集抗震救灾捐款2623.71万元,接收救灾物资价值227.95万元,其中捐助崇州713万元,都江堰345.4万元,彭州300余万元,余款已全部安排灾后重建使用。区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灾区困难群众捐赠过冬救灾资金73万余元,棉被2175床,棉衣裤2650件,电热毯489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