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4 成都市金牛区统计局

紧抓科技成果转化和工业经济运行主线,努力提高科技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全区新增高新企业6家,总数达到66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年内实施各类科技计划65项,实现产值10.4亿元,创利税1.12亿元。共有40项科技创新种子资金立项,资助资金206万元。大力实施专利战略,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安排50万元专利转化资金对13个专利转化项目进行了无偿资助。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可持续发展技术与示范项目——“成都市金牛区可持续发展社区应急系统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获得了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共同举办的“走向可持续发展成就展”优秀奖。我区还成为全国首次评出的20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先进集体”之一,是全省唯一获得该荣誉称号的实验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了《辉煌金牛》、《金色童年》、《在党的旗帜下》等10场“高雅艺术进社区”系列活动,并多次在社区举办“创佳”宣传文艺演出。全年对区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共组织检查1910人次,共查处违规经营单位172家,立案处罚案件62件,组织销毁非法音像制品69万余张(盘)。文化市场举报案件查处率和违法案件查处办结率均达到100%。

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金牛有线电视台办台质量进一步提高,编发播出新闻1900余条,完成外宣350条,其中上中央电视台10条、四川电视台107条,成都电视台233条;再次成功完成节目改版。光纤网络已覆盖全区所有街道,拥有用户接近22万户,传输包括中央、省、市电视台模拟节目51套,数字电视节目近100套,数字电视平移用户101200多户。全区全年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19000户。

全年共出版《新金牛》48期;围绕重点工作做好宣传,推出专题策划84个;全年刊发城乡一体化、加快产业发展年、城市管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的稿件357篇;对区委、区政府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工作配发评论员文章39篇;开辟了《“双创一复查”,金牛在行动》栏目,及时报道我区创建成果;积极宣传市、区、部门为民办实事工作开展情况。向省、市四大班子领导、驻区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区级各部门、街道、社区及驻区企事业单位发送《新金牛》共计384000余本。全年向中央、省市报纸上报稿件图片500余篇(张),刊登稿件500余条。《金牛图片库》库存图片已达40000多张,为区级部门、街道、省市媒体和多家企业提供图片300余次、10000余张。

进一步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完成了全区37个涉农社区的卫生医疗站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至2006年末,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全区有医疗机构85个,床位5777张,诊疗病人329万人次。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05人,其中:执业医师1979人,执业助理医师148人,注册护士1774人。甲类传染病发病率为0/10万,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357.39/10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99.61/10万。

继续开展“体育进社区”活动,全年完成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继续教育培训164人,全年牵头组织全区比赛20余次,有7000余人参加各项赛事。积极配合各单位组织、承办各种赛事35次,对4所幼儿园及1所小学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全年在涉农街道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0条,安装全民健身器材70余件,全区共有100余条健身路径,全面覆盖在各社区,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了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全区共有45所学校荣获成都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并有5所学校获成都市体育项目传统校一等奖。组队参加2006年成都市中学生综合性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二、金牌数第一。全年共有12万人次学生参加“七大体育活动”及体锻一小时活动。在“七大体育活动”中成绩突出,均获市上一等奖。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4.01万人;户籍人口695295人,全年出生4063人,死亡人口总数为2278人,自然增长率为2.59‰,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6:100(以上均按户籍人口计算);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38%,一孩率为92.52%,综合避孕节育率为86.1%。

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395元,比上年增长13.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4元/年,较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7210元/年,比上年增加905元,增长14.4%。

全区共有4.39万人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8.92万人、2.53万人、4.63万人和3.13万人。同时,以“三个全面接轨”为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保工作,共有14456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和10679名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4043名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938名农民参加医疗保险。

全年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34485个,共指导帮助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15981人,“405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1757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95.2%,已登记失地无业农民就业率达94%。全年全区开展就业培训3419人。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0594人,职业技能培训5418人。

全区广泛开展了“慈善一日捐”送温暖活动,筹集善款217.54万元,捐赠衣物2万余件。全年共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76.74万元,累计保障人员110861人次;开展帮困助学工程,对309名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困难家庭学生实施救助,发放帮困助学金83.04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和市政建设

全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圆满通过2006年度监督审核。积极开展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和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居六城区首位。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全年共审批工业企业项目12家,第三产业项目78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审批率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全年共查处违法排污企业、个体工商户53家,行政处罚金额18.93万元,被处罚企业自动关闭39家,取缔各类企业34家。限期治理企业3家,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3家,农家乐治理9家,全面取缔三环路内燃煤设施,关闭证照不齐的蜂窝煤厂15家。全区减少废水排放43.9万吨,削减COD95.8吨,BOD529.3吨,SO232.98吨,有效地改善了我区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全面完成42.3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和61.66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的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