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宁海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3 宁波市宁海县统计局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举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29场次,茶院乡成为全省第六批“东海明珠”镇。农村广播通村率达100%,节目总量从以前的8.5个小时增加到15个小时;有线电视已实现“户户通工程”,用户达到11.6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县有文化馆(站)18个,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611家,县图书馆藏书14.7万册,图书流通10.5万人次,宁海报社发行《宁海报》1.95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2个,床位912张,卫生技术人员1520人,其中医生(师)577人,护士(师)452人。卫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22家卫生分院转制工作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开,无偿献血工作态势良好,农村环境卫生继续改善,改水改厕工作得到加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83.6%,新增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5000人。取缔简易厕所和露天粪缸22030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宁海县第六届运动会,六运会是我县历届运行会中规模最大,群众参予最广泛,项目设置最多,参赛人数最多,能充分体现“全民性”的一次综合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红红火火,共举办和协办了110次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如2002年太极拳(剑)团体赛、“5•19”徐霞客开游节长跑比赛、“工行杯”中国象棋比赛等。宁海籍运动员参加市级以上比赛共获奖牌51枚,其中金牌11枚,银牌20枚,铜牌20枚。全县中小学校锻炼达标率为97%以上。

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加快建设,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思路,我县中等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7.53万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徐霞客大道、柔石路等21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人居环境质量继续提高,新增城市公绿面积227.27万平方米,城区总绿化面积达776.45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5%和40.7%,人均公绿面积22.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6平方米。城区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日供水能力7.0万吨,全年完成供水1492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公交运营线路97公里,运营车辆162辆,其中小公共汽车150辆;出租车100辆,客运量20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4%。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城区环境进一步改善。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舆论监督等手段,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全年共投入各类污染治理资金2965万元,整治了城区18家宾馆饭店的油烟,淘汰了24家蒸发量在0.5吨/小时以下的手烧锅炉,限期治理了75家烟尘污染企业,23家企业的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53.49万吨,工业废水处理达标量352.77万吨,生活垃圾清运量9.1万吨,大气环境质量常年Ⅱ级,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3.3平方公里。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583025人,其中城镇人口255001人,乡村人口32802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3.7%和56.3%。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05180人,女性人口27784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3%和47.7%。全年出生人口6121人,出生率为10.5‰,死亡人口3425人,死亡率为5.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2‰。计划生育符合率97.28%,晚婚率65.9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县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工资总额4.44亿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51元,比上年增长6.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4768元,比上年增长21.4%。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户面积为40平方米和41.3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各类高档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县职工参加了养老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3.52万人和3.41万人,基金收缴率分别为99%和12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6.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6%。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18所,床位815张,共收养738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线对象11246人,年支出保障金550万元,基本达到应保尽保。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