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象山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3个,合同利用外资13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5%;实际利用外资5560万美元,增长16.3%。实际利用县外境内资金7.6亿元,增长24.6%。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象山并启动建设。首期投资20亿元的中石油海洋工程基地项目落户象山;大目洋光电科技、中洋船舶、新乐船厂等一批投资上亿元项目全面动建。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营业额3.11亿美元,增长52.5%。 六、交通、通讯、旅游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2330万吨,比上年增长45%,货物周转量201.9亿吨公里,增长30.8%。旅客运输量2111万人,增长4.7%,旅客周转量8.83亿人公里,增长25.2%。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7709辆,比上年增长28.9%。其中,私人小汽车9491辆,增长46.8%。 年末全县有海运企业12家,运输船舶108艘,总运力34.93万吨,比上年增长3%。其中,集装箱船29艘,运力20.3万吨,箱位11409个。年货物运输量、周转量分别达到1785万吨和197.7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33%。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7.6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62万户;小灵通用户7.96万户,增加0.3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0.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7万户。互联网用户4.3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98万户。 滨海休闲旅游继续趋旺。全年接待游客2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7.8%。现有二星及以上级宾馆9家,其中四星及准四星级3家,客房1400余个;旅行社7家;松兰山和中国渔村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七、科技和教育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年底共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工程中心达到40家,其中市级以上8家。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项,市级以上各项科技项目20项,市级新产品项目103项。共获得专利授权量118项,比上年增加13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79项。品牌创建取得突破,累计拥有宁波市名牌产品35个,浙江省名牌产品9个,国家免检产品2只,天安电气被评为“中国名牌”。 全县有普通中学29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在校学生23913人,其中初中16388人,高中7525人。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5964人。小学41所,在校学生35215人。幼儿园149所,在园幼儿数14985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为99.97%,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92.8%,其中普通高中45.81%。全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26081万元,比上年增长14.4%。 八、金融 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3.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2%,同比增幅提高6.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5.14亿元,增长21.8%,同比增幅提高1.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5.58亿元,增长39.5%,同比增幅提高19.6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0.35亿元,增长43.4%;中长期贷款余额31.78亿元,增长27.7%。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活动丰富活跃。海洋文化大县建设扎实推进,第九届中国开渔节成功举办,文艺创作新成果不断涌现,《象山渔鼓》、《渔家号子》等作品在省市级竞赛中获金奖。象山竹根雕被命名为“浙江名雕”,象山影视城进入全国十大影视基地行列。广泛开展广场文化、农民文化节、千影百剧进农村等群文活动。县图书馆总藏量达22.29万册;有线电视广播用户13.75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和99.7%。 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佳绩频传,象山籍射击运动员王成意在多哈亚运会上获得两金一银一铜4枚奖牌;在第十三届浙江省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共获得8枚金牌。承办“步步高杯”全国女子排球大奖赛、中美男子篮球对抗赛等大型赛事。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县级以上群众性体育赛事100多次。配置路径健身器材40套,累计已有222个村或社区安装了路径器材。 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256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040张。卫生技术人员160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74人,注册护士53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全县参保人数39.26万人,比上年增加0.71万人。农村卫生设施继续改善,有6.5万人饮用水状况得到改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 十、资源和环境 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344亩,土地整理开发等补充耕地4944亩,当年净增加耕地3600亩。年末耕地面积为31.28万亩,其中标准农田12.98万亩。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62吨标准煤。不包括乌沙山电厂的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13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3.3%。 生态县建设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投资4300万元的爵溪工业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总投资2.13亿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并投入试运行,日处理污水2.6万吨;投资1000万元的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投入2500万元新建清水河道45公里;绿化坟墓3330余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累计有1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十一、人口、就业、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184934户,户籍人口529489人,其中男性人口271408人。按户籍分非农业人口106505人,农业人口42298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1人。全年出生人口4843人,出生率9.16‰;死亡人口3196人,死亡率6.05‰,人口自然增长率3.1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69元,比上年增长4.4%。农渔民人均纯收入7736元,增长10.5%。其中,渔村居民人均收入1129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486元。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436元,增长3.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679元,增长4.6%;交通和通信支出820元,增长13.9%;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070元,下降9.9%;医疗保健支出864元,下降4.0%;居住支出1092元,增长16.7%。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18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917元,下降1.9%;交通和通信支出539元,下降15.8%;教育文化娱乐支出633元,增长16.1%;医疗保健支出593元,增长24.6%;居住支出960元,增长1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