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象山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3 宁波市象山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桥海兴县、旅游富民、和谐惠民”四大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有所转变,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进展良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实现增加值74.6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56.9亿元,增长14.6%。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8.1:46.4:35.5,第二产业占比例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3830美元。

财政收支稳健增长。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8.93亿元,增长11.6%;地方财政收入8.78亿元,增长25.1%。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分别增长12.4%、15.1%、21.2%和63.1%,个人所得税下降2.2%。预算内财政支出12.09亿元,增长15.6%。财政对教育、农村、科技、卫生及各项政策性补贴等支出增加,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275.1%,农业支出增长20.2%,水利与气象支出增长15.7%,教育支出增长14.4%。各项政策性补贴支出8645万元。

市场物价温和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2%,消费品价格上涨1.4%。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水产、水果、特色畜禽等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55.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9.6亿元,增长19.5%;林业产值0.41亿元,增长5.4%;畜牧业产值4.3亿元,增长5.2%;渔业产值40.81亿元,增长4.1%。粮食播种面积22.95万亩,总产量8.86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3.5%和增长11.2%。柑桔、枇杷、杨梅等水果总面积19.63万亩,总产量19.58万吨,分别增长3.3%和47.2%。全年肉类总产量2.60万吨,增长1.2%,浙东白鹅饲养量210万羽,下降10%。水产品总产量56.69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海洋捕捞产量45.28万吨,比上年下降0.4%;海水养殖产量10.32万吨,增长1.5%。水产养殖面积24.51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9.72万亩。

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1560”发展计划启动实施,村庄规划修编、村企共建、农民培训等工作有效开展,共投入建设资金1.93亿元,其中市县镇三级投入3978万元。共拆除旧房14.64万平方米,建设新房19.71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48.13万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64.23公里,开展河道建设46.6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2.07万平方米,新增公厕91座、垃圾箱933只。累计创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0个,整治村庄159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6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36.0%提高到39.2%。全部工业用电量57429万千瓦时,增长30.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06.7亿元,增长33.5%。其中,重工业产值109.6亿元,增长54.2%;轻工业产值97.1亿元,增长16%,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上年的55:45调整为47:5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9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43家,超过5亿元的5家。工业生产增长呈现多元驱动格局,针纺、机电、农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保持较快增长,船舶制造、电力、文具、电子等新兴产业产能扩大。其中,纺织业产值增长14.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78.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3.4%,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3.16倍,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8.6%。工业新产品产值21.8亿元,增长46.3%。工业出****货值79.3亿元,增长19.3%。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177.3分,比上年下降11.6分;规模以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7.7亿元,增长33.8%;利税总额20.74亿元,增长36.0%;利润12.64亿元,增长28.5%。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00亿元,其中建筑施工产值2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1.2%。承接业务量291.2亿元,增长8.5%。建筑业完成利润7.01亿元,下降6.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05万平方米,下降9.5%;竣工面积1379万平方米,下降13.4%。年末全县有建筑资质企业57家,比上年增加6家。其中,国家特级资质企业3家,比上年增加2家;一级企业6家;二级企业14家。有6家企业具有外经经营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1亿美元。全县建筑业年平均从业人数17.27万人,比上年增长2.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投资50.7亿元,增长12.1%;农村非农户投资15.9亿元,下降1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33亿元,下降0.8%;第二产业投资53.87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投资20.8亿元,增长20.6%。

限额以上投资(总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项目348个,比上年增长145.1%;全年完成投资69.4亿元,增长9.6%。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11.74亿元,下降1%;电力投资38.95亿元,增长5.5%;交通运输业投资1.23亿元,下降4.2%;住宿餐饮业投资0.92亿元,下降47.3%;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6.94亿元,增长62.6%。

房地产业投资较快回升,新开工项目增多。全年完成开发投资6.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商品房屋施工面积87.27万平方米,增长14.0%;竣工面积14.43万平方米,下降23.2%;商品房销售面积26.32万平方米,增长24.9%;销售额13.71亿元,增长61.7%。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休闲消费、私家车购买等需求旺盛。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同比增幅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县城市场零售额32.02亿元,增长16.6%;县以下零售额25.2亿元,增长12.2%。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52亿元,增长16.1%;餐饮业营业额9.44亿元,增长8.2%。

外贸出口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依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906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自营出口82065万美元,增长26.1%,同比增幅提高7.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