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水平实现新突破。全民健身意识树立新观念。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8名奉籍运动员奋力拼搏,获得铜牌1枚。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共获得游泳比赛金牌8枚,拳击比赛金牌2枚,摔跤比赛铜牌1枚;参加省青少年比赛,共获得金牌22枚,银牌8枚,铜牌5枚。当年新增训练网点一个,全市共有培训网点23个,在训人员达600余人。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掀起,当年安装完成健身路径35条,全市累计达到111条。成功举办了2005年“罗蒙杯”全国女子拳击赛,这是我国历年来全国性女子拳击比赛中规模最大、项目设置和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也是我市历史上承办的档次最高的一次体育盛会;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社区运动会,有18个代表队共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推进。修订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萧王庙中心区、方桥北渡、西圃(包括体育中心)以及塘下小区规划方案、南山路改造城市设计、江口塔山湾拆迁地块景观绿化等地块的详细规划和仁湖公园概念规划方案调整和深化。完成了《奉化市村庄布点规划》、《奉化市城市天然气利用规划》和《奉化市城北分区道路、给排水专项规划》。城乡建设统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攻坚年”活动成效明显,城区污水处理厂、邱家山水厂扩建等10件24项政府实事工程全部开工,其中8项已竣工投入使用。甬金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三高”连接线、甬台温铁路、方桥中心港区等项目征迁工作全面展开,甬新河、桐照渔港建设进展顺利,红胜海塘续建工程稳步推进,县江开发区段治理工程启动实施。新丰小区、长汀村、倪家碶村等旧城旧村改造迁建工作稳妥推进,商住小区和城区农民住宅小区建设稳步实施。城市公用事业进一步发展,污水管网铺设、排水沟渠、市政道路的改造拓宽和城区“一户一表”改造顺利进行,城区“一把扫帚”环卫保洁体制运作良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顺利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 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环境质量继续提升。继续贯彻落实《奉化市(2001—2005)环境保护规划》,开展了以“二江二库”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和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蓝天、碧水、亮点、绿地、宁静、洁净”为主线,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并顺利通过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技术评估,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优秀城市”称号。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一、二级水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率,地表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23%,工业废气处理率9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4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稳中略降。年末,全市总人口478778人,比上年末减少57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833人,增加937人。全年出生人口3320人,死亡人口3070人,净增人口2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52‰。全市计划生育符合率97.58%,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3.83,综合避孕率91.7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5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88元,实际增长13.9%。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1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80台、家用电脑59台、空调机114台、健身器材4套、移动电话175部,家用汽车10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35台、空调机17台、摩托车41辆、移动电话118部、家用电脑9台。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600个,共举办各类劳动力洽谈会119期,有21447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全年为5947名农村劳动力和失业职工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年末城镇从业人员2.8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81万人。城镇企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0491元,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6074元,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47220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等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661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00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732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低保人数增加到9108名,其中农村8388名,城镇720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年末总参保人数达10752人,当年新增参保人员3710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个,床位1546张,收养各类人员1118人;各镇、街道建有敬老院12所,有农村五保对象610人,城镇“三无”对象51人,已集中供养609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2%;各类福利企业42个,残疾职工1089人。 注:1、2005年GDP数据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调整后测算。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计算人均GDP的年平均人口仍为户籍人口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