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3 宁波市镇海区统计局

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3+3”工程有效缓解我区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236家,其中医院2家、大工程卫生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2家、门诊部10家、疾控监督2家、妇保机构1家;年末全区共有专业卫技人员1224人,其中医生570人、护士(护师)410人。全区共有医院病床625张(不包括大工程单位)。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体育健儿在各种竞技比赛中奋力拼博,取得较好成绩。全年获得国家级金牌10枚、银牌4枚,铜牌4枚;省级金牌15枚、银牌18枚,铜牌10枚;市级金牌11枚,银牌18枚,铜牌12枚。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年组织开展了186次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参与人数49871人。健身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共有健身路径233条,其中,新建54条,改造15条。全区体育人口比例达45%。

十一、城建与环境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通过实施“中提升”发展战略,新城开发与老城区改造协同推进,道路、管网、绿地和居民小区的建设、改造日新月异。至年末,城市绿地面积2233.21公顷,比上年增长4.4%;绿地率42.95%,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全区公园绿地面积181.1公顷,比上年增长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7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348.34公顷,比上年增长4.1%;城市绿化覆盖率45.17%,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城区和农村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招宝山街道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九龙湖、澥浦两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考核。新农村建设有新成果,全区有小康示范村8个;环境整治村29个;卫生村44个,其中省级卫生村2个,市级卫生村15个。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区内河水环境质量由劣五类达到四类功能区水质要求,城乡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生态城区创建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考核组的验收,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年末全区按户籍口径统计的总户数为91818户,人口2254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571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49‰,死亡率为5.29‰,自然增长率为0.19‰;全区女性初婚人数1167人,一孩率93.86%,计划生育符合率99.35%。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分别增长10.9%和5.7%。收入、支出增长幅度相差5.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1%,与上年持平。

年末,全区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8222辆,比上年增长37.0%,其中本年新增2221辆。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5.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42亿元。按全区总人口计算,人均储蓄高达51406元,比上年增长15.0%。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保障面扩大。社会保证基金良性发展,其中养老基金累计结余达到35840万元,比上年增长42.0%。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机构11家,拥有床位1484张,福利企业42家。全年募集慈善捐款1689万元,支出各类救助金2144万元;纳入低保对象人数1792人,发放低保金424.61万元。年末区属单位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累计人数分别达到69640人、67973人、35953人、57871人和34644人,比上年增长13.2%、21.4%、3.9%、68.8%和24.5%。

注: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各行业总产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3、本公报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的人口平均数仍按户籍人口数。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6、房地产投资统计口径由经营地改为注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