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实施“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五做一加强”战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在这一年中,全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新的格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全年全社会实现生产总值(GDP)192.78亿元,比上年减少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148.21亿元,减少5.8%;第三产业增加值40.89亿元,增长13.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9∶79.1∶19.0调整为1.9∶76.9∶21.2。全社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6626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10734美元。 区属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年区属实现生产总值10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61.59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40.89亿元,增长13.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4.1∶54.9∶41.0调整为3.5∶58.0∶38.5。区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005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7064美元。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5.72亿元,比上年增长50.1%。预算内财政收入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全年预算内财政支出1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城市维护费支出1.04亿元,农业支出0.30亿元,分别比上年减少22.8%、30.8%;文教卫事业支出2.30亿元,行政管理支出1.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6%和42.0%。 固定资产投资: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多元化、市场化投资格局。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新增固定资产37.77亿元,比上年减少23.4%。房屋施工面积(不包括农村非农户,下同)228.6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3.3%,房屋竣工面积62.3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9.3%。 区属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9.1%;新增固定资产2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房屋施工面积218.4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1.1%,房屋竣工面积62.3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0.7%。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区属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限额(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下同)以上投资70.99亿元,占区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4.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3.17亿元,比重为17.5%;限额以下投资4.34亿元,比重为5.8%,其中农村私人投资0.66亿元,比重为0.9%。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15亿元,比上年下降65.9%;第二产业投资45.16亿元,增长35.2%,其中工业投资45.04亿元,增长35.3%;第三产业投资30.03亿元,增长22.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14.80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6.47亿元,增长100.3%;民间投资34.07亿元,增长0.2%。 价格:市场价格水平总体上略有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4.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升2.6%;衣着类上升4.0%;居住类上升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2%;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1%。 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农业总产值6.20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3.27亿元,增长11.9%;林业产值0.07亿元,增长21.3%;畜牧业产值2.51亿元,增长7.9%;渔业产值0.19亿元,下降47.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6亿元,与去年持平。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继续发展。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55公顷,比上年减少6.1%;全年种植蔬菜3719公顷,比上年增加490公顷;种植花卉苗木1182公顷,比上年增加12公顷。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1∶1.09调整为1∶1.15。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5.87亿元,比上年增长33.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大力度,机械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农田基本建设开工163处,完工159处,累计投放人工89.84万工,完成土石方145万立方米;疏通河道137条,计土方量120.72万立方米;兴建防洪渠道46条,计1.47万米;改造园田4604亩;改造农灌泵站10台,有效灌溉耕地面积11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113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27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510台,机动脱粒机械5165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741台,联合收割机113台。全年农村用电量4.2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9%;化肥施用量9686吨(折纯),比上年增长2.1%。 工业:全区产业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年全社会实现工业增加值135.78亿元,比上年减少7.4%。其中,区属实现工业增加值55.24亿元,增长22.4%。全社会完成工业总产值930.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其中,区属完成工业总产值340.44亿元,增长47.0%。 全社会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79.18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其中区属工业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89.14亿元,比上年增长64.4%。 工业企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良好。全社会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销售产值930.44亿元,比上年增长40.3%,产销率为10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4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利润总额51.66亿元,比上年减少0.2%。其中,区属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销售产值337.00亿元,比上年增长49.2%,产销率为98.9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35.58亿元,利润总额14.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7%和11.3%。 在省、市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中,全社会:总资产贡献率23.79%;资本保值增值率123.31%;资产负债率47.38%;流动资产周转率4.75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5.88%;全员劳动生产率122769元/人•年;产品产销率100.23%。全年综合得分为267.22分。区属:总资产贡献率11.97%;资本保值增值率140.51%;资产负债率63.22%;流动资产周转率2.40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4.45%;全员劳动生产率49700元/人•年;产品产销率99.51%。全年综合得分为181.2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