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3 宁波市镇海区统计局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持续高温、电力供应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实现生产总值(GDP)11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94.06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22.00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0∶78.0∶19.0调整为2.8∶78.8∶18.4。全社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163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6665美元。

全年区属实现生产总值5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3.24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22.00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6.5∶53.3∶40.2调整为5.6∶56.8∶37.6。区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528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3930美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预算内财政收入1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5.45亿元,增长40.2%。全年预算内财政支出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城市维护支出1.07亿元,文教卫事业支出1.55亿元,支援农业支出0.30亿元,行政管理支出0.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25.4%、0.6%和35.1%。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了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渠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79亿元,比上年增长55.7%;新增固定资产41.04亿元,比上年增长48.7%。房屋施工面积(不包括农村非农户,下同)138.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3.3%,房屋竣工面积59.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4%。

区属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35亿元,比上年增长59.9%;新增固定资产1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房屋施工面积103.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5%,房屋竣工面积50.6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加速启动。在区属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13.87亿元,占区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4%;更新改造投资2.12亿元,比重为5.3%;房地产开发投资2.60亿元,比重为6.4%;农村非农户投资20.46亿元,比重为50.7%;农村私人投资0.61亿元,比重为1.5%;其他投资0.69亿元,比重为1.7%。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51亿元,比上年下降12.9%;第二产业投资23.45亿元,增长46.1%,其中工业投资23.39亿元,增长46.2%;第三产业投资16.39亿元,增长90.8%。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9.58亿元,增长35.1%;民间投资20.89亿元,增长47.7%。

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5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倍,占区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2%。

价格:市场价格水平止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3.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2.8%;衣着类上升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升2.1%;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居住类上升2.0%。

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即第一产业)增加值3.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实现农业总产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种植业产值2.71亿元,增长8.4%;林业产值0.05亿元,增长6.7%;畜牧业产值1.94亿元,增长3.2%;渔业产值0.47亿元,下降7.8%。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967公顷,比上年调减3038公顷。比较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全年种植蔬菜4805公顷,比上年增加492公顷;种植花卉苗木1298公顷,比上年增加781公顷。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1∶1.20调整为1∶1.23。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9.99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农村经济净收入1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机械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农田基本建设开工230处,完工224处,累计投放人工97.4万工,完成土石方152万立方米;疏通河道65条,计土方量76万立方米;兴建防渗渠道24条,计1.1万米;改造园田11000亩;改造农灌泵站68台。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933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88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856台,机动脱粒机械659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424台,联合收割机196台。全年农村用电量3.6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41.4%;化肥施用量8870吨(折纯),比上年增长6.7%。

工业:根据“十五”工业发展计划的总体要求,克服“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突破土地、水、电力等要素瓶颈制约,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技改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使全区的工业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年全社会实现工业增加值8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区属实现工业增加值28.94亿元,增长21.3%。全社会完成工业总产值45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区属完成工业总产值161.89亿元,增长37.9%。

在全社会工业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2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在区属工业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4.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9%。

工业企业产销衔接,经济效益良好。全社会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销售产值461.40亿元,产销率达100.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3.07亿元,利润总额26.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8%和24.5%。其中,区属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56.46亿元,产销率达96.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0.63亿元,利润总额9.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3%和29.9%。

在省、市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中,全社会:总资产贡献率20.10%;资本保值增值率110.06%;资产负债率45.30%;流动资产周转率4.44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6.10%;全员劳动生产率147978元/人•年;产品产销率100.98%。全年综合得分为293.63分。区属:总资产贡献率12.85%;资本保值增值率111.95%;资产负债率57.84%;流动资产周转率2.14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6.41%;全员劳动生产率46825元/人•年;产品产销率96.72%。全年综合得分为180.0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