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3 宁波市镇海区统计局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2002年,全区体育健儿在全国青少年技巧锦标赛上获得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2枚。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中获得金牌13.5枚,被宁波市体育局评为"省运贡献奖"。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健身设施不断改善,健身队伍不断壮大。至年末,全区由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建造的健身苑(路径)达52个。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即体育人口达47%以上;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7.5%。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了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渠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创历史新高。

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83亿元,比上年增长50.3%;新增固定资产27.59亿元,比上年增长31.3%。房屋施工面积(不包括农村非农户,下同)90.1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4.6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6.8%和77.6%。

区属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3亿元,比上年增长63.7%;新增固定资产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0%。房屋施工面积84.2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2.0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4.3%和72.1%。

多元投资格局进一步形成。在区属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84亿元,占区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1.1%;更新改造投资4.43亿元,比重为17.5%;房地产开发投资3.21亿元,比重为12.7%。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8%;第二产业投资16.05亿元,增长101.6%;第三产业投资8.59亿元,增长17.9%。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81亿元,比上年下降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6.04亿元,比上年增长86.6%;民间投资15.38亿元,增长90.3%。

六、城市建设和管理

以改善城区形象,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目标,全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和市政道路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步伐,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道路建设取得新成就。年内相继完成了古海塘景区一期、文化广场建设一期、车站路、城河路街景改造、庄俞公路拓宽改建、骆贵公路新建等工程。沿江景观大道二期工程、静德桥到宁镇路接线道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已全面开工。同时,根据宁波市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三带三区"发展目标,基本形成了镇海分区规划的总体框架。编制完成了宁波高教区(北区)概念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骆驼新区概念规划、九龙湖旅游区及九龙湖总体规划,为城区的高标准建设奠定了基础。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加强长效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大气环境治理和城市绿化建设,城区的整体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年内新组建了环境监察机构,强化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积极开展了化工废气、电镀废水、酸洗、废塑料造粒及涂料行业的专项整治。同时,全面推进城区绿化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了静海园、清水园等绿地和宁镇骆公路、329国道镇海段、庄俞公路、沿山公路等绿化建设工程。年末城市绿地面积836.37公顷,绿地率35.44%,比上年提高5.07个百分点;人均公绿面积达10.35平方米,人均比上年净增2.2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48%,比上年提高4.82个百分点。

七、人民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市场价格低位运行,价格总指数依然低迷。

全年全社会在岗职工(劳动统计口径,下同)工资总额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人均工资性收入2489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区属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人均工资性收入1737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2%,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1%。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据城镇居民抽样调查,全年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新口径),比上年名义增长15.3%。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894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1%。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6.2%和3.9%。收入、支出增长幅度相差12.3个百分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74元,比上年增长6.5%。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居民家庭:彩电145台,电脑35台,空调81台,固定电话98部,移动电话91部,电冰箱97台,洗衣机98台,组合音响16套,淋浴热水器96台,照相机59架。农村居民家庭:彩电142台,电脑13台,摩托车33辆,固定电话93部,移动电话77部,电冰箱98台,空调28台。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5.63亿元,比年初增加10.86亿元。按全区总人口计算,人均储蓄高达30385元,比上年增长19.6%,增幅高于上年6.3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2%;烟酒及用品类上升1.1%;衣着类上升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5.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2.3%;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6%;居住类上升0.6%。

八、人口和就业

年末全区总户数85408户,总人口215982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5287人,农业人口100695人。

年末全社会在岗职工(劳动统计口径,下同)52293人,比上年增长223人。其中,区属在岗职工31525人,与上年持平。

再就业工程不断推进。全年累计推出大龄失业人员就业岗位1618个,帮助4750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8%。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年人口出生率6.42‰,死亡率5.28‰,自然增长率1.15‰,计划生育符合率99.35%。全区女性初婚人数1213人,其中,晚婚人数901人,晚婚率74.28%。一孩率达95.30%。

注:

1、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各行业总产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3、民间投资是指除国有和外商及港澳台商以外的其他经济类型主体进行的投资。

4、劳动统计口径不包括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原乡镇企业局管理的乡镇企业资料。

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口径):是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