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3 宁波市北仑区统计局

2005年新设立境外机构14家,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2.08亿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完成客运量2711万人,实现旅客周转量51623万人公里;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876万吨,货物周转量1355407万吨公里。年末全区汽车合计达到24128辆,其中载客汽车17675辆,载货汽车6453辆。全年新批物流企业10家,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8家,由世界顶级物流企业马士基、MSC公司投资兴办的现代物流项目落户北仑。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56亿元,同比增长19.1%。电话普及率达到66.4部/百人(新口径),比上年提高9.2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40.39万户,比上年增加1.85万户;年末各类互联网用户为5.95万户,比上年增加1万多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2亿元,增长6.7%。全年预算内财政支出2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各项重点支出增幅高于全区平均增幅,其中科技三项费用、基本建设、医疗卫生和教育支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2.9%、38.7%、31.1%和21.0%。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至2005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36.93亿元,比年初增加47.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5.5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9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9.92亿元和17.5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4.46亿元,比年初增加37.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1.40亿元,比年初增加6.43亿元;中长期贷款117.34亿元,比年初增加4.38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65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7亿元,增长62.8%;人身险保费收入1.38亿元,增长11.9%。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59亿元,增长38.1%。

九、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有完全中学1所,高中3所,初中13所,小学4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幼儿园87所。2005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生年巩固率99.9%,“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段入学率为95%以上(城区97%以上)。2005年全区高考上线率96.7%,本科上线率61.1%,重点大学上线上线率19.1%。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了省教育强区的复查验收,12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建设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柴桥中学、明港中学通过省重点中学验收,全区标准化学校达35所,达标率为91%。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8.2亿元,增长25.9%,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98亿元,增长35.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8%。名牌战略深入实施,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2只。全年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3个,列入省市科技经费资助项目95项,授权国家专利354项,增长5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项。获得了首批省科技强区称号。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开展了建区二十周年和第五届文化艺术节系列庆祝活动,举办了115场广场活动、116场体育比赛、110场戏剧和1500场电影下基层活动;全年创作音乐、舞蹈、曲艺小品、摄影、书画、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达5千余件,获市级以上文艺作品奖项40多项。全区现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8个,影剧院1个,博物馆1个;各类图书馆藏书量17.1万册,借阅20.7万人次,图书流量16.5万册次。全年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2次,参加活动读者达1.2万多人次。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成功承办3场国际女排赛事,30场次比赛共12个国家和地区近5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比赛,观众达到15万人次,是我省迄今为止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女排赛事,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获得了2005年度全国体育竞赛最佳赛区称号。成功举办“鲁能杯”乒乓球超级联赛,承办“2005宁波体育论坛”。参加各级比赛116场次,组对参加省市级比赛8次以上,取得较好成绩。新筹建训练基地3个,培养和输送体育苗子20余人,输送到省体工大队训练的体育苗子1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截止年末,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3个。其中,综合医院5个,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诊所8所,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控制中心1个。至2005年底,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6家,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建成率达到了100%。2005年末医院床位数828张,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69人,其中医师、助理医师712人。全年各医院门诊人次近157.6万,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全区满周岁儿童建卡率100%,五苗覆盖率99.95%。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134896户,总人口3256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896人。2005年新增户籍人口5547人,全年迁入6974人,迁出1956人,全年出生2304人,死亡11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5‰。年末在册(已登记)暂住人口23.57万。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增长11.9%,扣除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幅分别为7.5%和9.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58元,比上年增长4.2%,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24元,比上年增长20.1%;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1.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9平方米。从居民消费结构看,医疗保健、教育、食品和衣着等消费支出快速增长,而用于交通通讯和旅游健身等方面的开支则呈现高位增长,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就业形势良好。召开洽谈会119场,进场单位5847家,提供岗位113089个,达成意向45347人;日常职介所提供岗位5621人,介绍成功2268人。全年培训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9941名,促进转岗就业11386名。全年净增就业岗位8450个,期末城镇失业人员登记人数35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

社会保障功能加强。2005年新增养老保险人数10033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0722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6639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882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面不断扩大,2005年参保人数达到73234人,占应参保人员总数的94%。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共有8306人次得到合作医疗补助和大病救助,新一轮参保人数达到22.7万人,占应参保人员总数的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