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三、社会保障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全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9435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7959人;参加低标准养老保险5428人;参加失业保险48000人;参加工伤保险57854人;参加生育保险37857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0158人,享受17048人;参加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1132人,享受843人。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举办26场劳资双方供需洽谈会,提供就业岗位3.4万个,公益性岗位稳定在988个。为17135名失业职工办理用工补助、就业援助,发放补助金额达3842万元。培训城镇失业人员2515人;各类农村劳动力26358人次,培训后就业率75%。完善了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受理举报案件600件,为1530名职工追讨被企业拖欠的工资304万元,取缔非法职介5家,查处违法使用童工案件6件。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全区2363名低保对象和557名持《社会扶助证》人员得到救助。共发放低保金584.27万元,临时救济金46万元,医疗救助金115.47万元,募集捐款20多万元,向2500户困难群众发放衣食等生活品19万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保持99%。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保持100%;建成正大、红梅和姚江3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191名老年人安装了“81890”应急求助信息系统,为101名老年人安装了“号码百事通”电话机,创建了浮碧等5个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全区85%的社区达到省老龄工作规范化标准;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救助标准由原来低保标准线的1.2倍扩大到1.5倍。 十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公安户籍人口230105人,92727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41339人。总人口中男性115338人,女性114767人。年内出生人口1463人,出生率为6.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1‰,计划生育率达到99.3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93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9175元,增长10.1%。 十五、环境保护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生态区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全区共建成烟控区31.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8平方公里;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74个;完成了翠柏河、蔡江河、庄桥盛家河、慈城南门河、甬江陆家河的污染整治工作;慈城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所学校通过省级“绿色学校”考核验收;加强工业污染源的长效管理,共出动检查人员1600人次,检查企业800家次;全区大气环境和声环境保持良好,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十六、安全 “平安江北”建设不断推进。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8.3%;司法一般民间纠纷成功调处1271起,成功率99.3%;成功调处社会不安定因素28起;群众信访办结率100%;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331起,重特大案件破案率100%。安全生产形式稳定。完成治理冲压和印刷纸包装企业185家;投入道路交通专项资金1364万元;对“大时代商住楼”消防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全年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隐患127处,限期整改76处,当场整改76处,整改率100%;完成安全生产教育培训66884人;全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36起,下降13.6%;死亡36人,与上年持平;受伤344人,下降1.43%;直接经济损失202.96万,上升28.6%。 说明: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指:批发业:年末从业人员2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6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 餐饮业:年末从业人员4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