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海曙区统计局 ●据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25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工业总产值96.47亿元,比上年增长8.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外贸自营出口额38.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44亿元,比上年下降7.9%。 ●荣获首批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称号。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中提升”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09亿元,比上年增长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三次产业比重为0∶18∶82。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收入2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增值税1.77亿元,增长6.0%;营业税9.40亿元,增长10.1%;个人所得税2.06亿元,增长21.8%;企业所得税3.11亿元,增长12.6%。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0.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03亿元,增长3.4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2.08亿元,增长26.1%。 农业 农业产值继续下降。全年农业总产值1895万元,比上年下降40.1%。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实现增加值1219万元,比上年下降46.5%。 工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6.47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1.3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工业产品生产销售衔接良好,产销率达到98.62%。 工业企业效益提升乏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3.7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实现利润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实现利税5.77亿元,比上年增长0.2%。十一项效益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215.64分。 建筑业 建筑业企业不断提升。全区年末二级及以上资质企业达到29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①]实现产值62.5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4.11亿元,实现利润3.01亿元,利税5.43亿元。年末从业人员3.3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424人,具有一级资质项目经理人员达到242人。 服务业 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现。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80%,达到82.0%;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达80.0%;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达98.2%;服务业引进企业注册资金占全部注册资金的比重达95.3%。现代服务业(包括外贸企业)发展加快。累计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1593家,注册资金33.4亿元;实现增加值83亿,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改善。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5.44亿元,比上年下降7.9%。其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6.7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48.70亿元,比上年下降10.1%。民间投资仍占据主导,实现民间投资49.03亿,占全部投资的74.9%。商务楼宇成为重要投资领域,投资项目投资中,商务楼宇投资占31.2%;房地产投资中,办公楼投资占13.7%。 消费品市场 消费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餐饮业实现收入17.26亿元,比上年增长4.4%。消费热点明显,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家电类产品20.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9%;销售汽车类产品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54.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9%。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年累计完成财政口径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45.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出口38.57亿美元,增长25.3%。出口市场不断拓展,遍布了141个国家和地区。 对外经济合作有新拓展。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4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5%。批准筹建海外企业3家,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9家。 二、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 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3亿元,比上年增长51.3%。完成华楼街等城区支路的建设和柳汀街-南站西路、府桥街-解放北路等城区道路卡口的改造。完成11万平方米背街小巷改造。年末建成区道路长度307千米,道路面积275万平方米(宽度3.5米以上)。新增绿地面积26.56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面积70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5%,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10.29平方米。 市容管理 市容整治力度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及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强对流动摊点、城市“牛皮癣”、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办理各类案件2.17万件。不断提高市容秩序常态管理水平,全年清运垃圾14万吨,保洁面积409万平方米。新增油烟净化设施98套,推广油水分离设施33套。建成烟尘控制区28平方公里,噪音达标区16.9平方公里。完成26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深入推进。规范社区直接选举制度,完成61个社区直选,参选率达到91.9%。积极培育各种群众性组织,不断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白云街道等四家单位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望春街道获“全国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示范街道”称号,徐家漕社区获“全国敬老模范社区”称号。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不断深化,由政府出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596人次,培训义工、服务员、照护员人数668人。区级居家养老护理院投入使用。 平安大区建设 平安大区建设继续深化。进一步完善综治、司法、信访“三位一体”调解机制,全年排查民间纠纷2672件,调解成功2669件。不断健全城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组织开展“打黑除恶”、“百日会战”专项行动,抓好命案侦破工作,全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590起。加大遏制、打击街面犯罪力度,街面两抢案件下降35.7%。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顺利实施城隍庙国泰街小商品市场和庙西自立市场等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的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44.9%、38.2%和17.8%。积极开展各项打假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937人次,检查企业789家,查处假冒伪劣产(商)品货值53.50万元。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了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