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2 佛山市三水区统计局

七、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贸易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园区产业档次进一步提升。全年共新签招商项目278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68.9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9.5%和67.6%,在新签投资项目中超亿元的有31个。年内成功申报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三水)基地、国家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国家产业基地,增强了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利用外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外贸易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年新签各类利用外资合同429宗,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8宗;合同规定利用外资金额266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实际利用外资15623万美元,增长25%。全年进出口总额580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进口总额24907万美元,增长25.6%;出口总额33125万美元,增长30.7%。在出口总额中,外贸企业出口8856万美元,增长9.8%,“三资”企业出口17904万美元,增长36.8%,私营企业出口6365万美元,增长52%。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各项税收收入5.06亿元、企业所得税0.6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02亿元,增长14.4%,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16亿元、农业支出0.35亿元、教育支出2.02亿元、卫生医疗支出0.56亿元、公检法司支出1.29亿元。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7.4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4.2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7%和13.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23亿元,比年初增长2.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我区正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区”称号,成为广东省第17个教育强区;乐平镇、芦苞镇被授予省“教育强镇”称号,使我区省级教育强镇达到4个。目前全区中小学共有等级学校53所,其中省一级学校11所、市一级学校19所、区一级学校23所,公办中小学校上等级率为76.1%。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17所,在校学生2.91万人;小学53所,在校学生4.48万人;幼儿园60所,在园人数1.3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0.39万人;电大、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人数0.16万人。全区共有教职工5841人,各类学校本年度招生2.23万人,毕业2.20万人。2005年高考上线率为89.7%,高考录取人数2405人,比上年增长12%,其中本科生1111人,增加173人,增长18.4%。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为100%,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7.3%。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区登记科技成果的数量为14项,其中有8项通过了省级鉴定;全年获县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13项,全年专利申请247项,专利授权108项;各级企业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文化事业机构4间,区属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间,文化站6间,图书馆和文化站藏书量共34.62万册。一年来全区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380件,其中获市级以上奖励22件,在地市以上报刊杂志发表14件。整合完善了广播电视资源,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区区镇广播电视站4个,已装有线电视用户10万家,有线电视覆盖率为99.5%。2005年我区成功承办了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的龙舟赛、文艺演出及艺术巡游项目,区艺术团舞蹈《荷塘夜色》获得广东省首届岭南舞蹈大赛铜奖,我区选送的作品《说亲人》在佛山市“反腐倡廉曲艺、戏剧、小品文艺汇演”获得业余组金奖。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区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双向转诊工作正式启动,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正式挂牌成立。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8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个,卫生防疫站3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机构床位1074张,卫生技术人员2048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0.2%。医院、卫生院诊疗人数共255万人次,婴儿死亡率为4.7‰。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馆557个,少年业余体校1间,在校学生348人,向上输送体育人才18人,其中向省级输送6人,出席省市比赛568人次,获省市比赛奖项485项。全区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5.2%,优秀率为16.3%。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年内成功举办了2005年全国卡丁车锦标赛、“芦苞杯”2005年广东省青少年男子足球锦标赛、第十三届区运会、区“三联杯”第四届乒乓球联赛等一系列高水平赛事。我区第一个基层体育示范点——上塘体育示范点正式启动,标志我区群众体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积极实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西南组团中心区规划、云东海总体规划、云东海湖规划设计基本完成。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72万人,人口密度1779人/平方公里,现有公交车辆75辆,出租车辆100辆。城市供水管道199.4公里,供水总量2440万立方米,供气管道117.5公里,供气总量10680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7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程取得新进展。开展西南涌城区段综合整治,启动城区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0个,治理投入资金4.4亿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193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97.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262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0.24万吨,工业烟尘去除量74.8万吨;烟尘控制区面积19.3平方公里,环境噪音达标面积17.3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总户数为12.43万户,户籍人口38.68万人,人口出生率10.21‰,死亡率5.12‰,自然增长率为5.0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区以上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391元,比上年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6930元,增长5.9%。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8.2万人、7.24万人、9万人和6.7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8%、3.3%、6.6%和7.2%。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4.08亿元,发放社会保险基金2.6亿元。

福利事业得到保障,全区有各类福利单位10个,床位1429张,收养老人1136人,其中五保户938人。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6870人,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城镇1836人,农村5034人;保障资金投入(包括医疗)545万元,增长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