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79.13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批发额461.52亿元,增长57.9%;零售额117.61亿元,增长28.4%。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速加快。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出口额41.06亿美元,增长33.4%;进口额26.03亿美元,增长27.2%。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5.0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71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1宗,比上年减少5.6%;合同外资金额2.75亿美元,增长82.5%;实际外资投资金额1.64亿美元,增长33.7%。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丰田通商、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德国巴斯夫和西门子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共有10个项目投资禅城。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邮电生产平稳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交通运输稳定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7.5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5%。其中,铁路0.40亿吨公里,下降0.1%;公路7.77亿吨公里,增长25.0%;水运9.34亿吨公里,增长11.0%。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2.5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2%。其中,铁路0.34亿人公里,增长13.8%;公路12.25亿人公里,增长8.0%。 邮电通信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4.51万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9亿元,下降5.6%。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5.9万户,年末达到48.9万户,增长13.7%。普通电话普及率98部/百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99部/百户。 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年城市接待过夜游客总人数134.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其中国际游客36.31万人次(含港澳台),增长11.7%,外国人(不含港澳台)6.21万人次,增长17.6%;国内游客98.51万人次,增长5.9%。全年旅游收入33.78亿元,增长28.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6亿美元,增长32.6%;国内旅游收入21.75亿元,增长26.6%。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全区金融机构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062.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28亿元,增长1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5.22亿元,增长17.9%。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20.81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13亿元,下降1.7%。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人寿险8.35亿元,增长1.4%;财产险3.76亿元,增长0.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65亿元,增长13.5%。其中寿险业务给付0.87亿元,增长9.8%;财产险赔款1.78亿元,增长15.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学校246所(不含普通高校),招生3.60万人,在校学生14.61万人,毕业生3.47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27万人,在校生0.77万人,毕业生0.2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0.48万人,在校生1.39万人,毕业生0.41万人;初中招生0.95万人,在校生2.76万人,毕业生0.8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13万人,在校生6.67万人,毕业生0.9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招生0.76万人,在校生2.98万人,毕业生0.99万人。公办中小学上等级率达82.6%,省教育强镇率达100%,荣获“广东省教育强区”称号。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100多家企业与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200多项技术研发合作。全区现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省级工程中心14家,市级工程中心35家。先后建立了陶瓷、不锈钢、针织3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南庄、环市、澜石、石湾镇、张槎五个镇(街道)均成为省技术创新专业镇,是省内首个全专业镇的县级区。全年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4家,合计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3.2%。全年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65项,省科技计划项目68项。专利申请209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1件;专利授权2017件,发明专利授权34件。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东省名牌产品”2件,“广东省著名商标”7件。“佛山陶瓷”商标成功注册。至2005年底,我区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4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8个,我区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拥有量位列全国县(区)前茅。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各1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个。全区有线电视用户2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100%。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0个(不含诊所),比上年增加1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中心)7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938张。卫生技术人员5470人,其中执业医师1940人,执业助理医师101人,注册护士2214人。全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9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成功举办第三届粤港澳台狮王争霸赛赛事、全国鲁能杯兵乓球俱乐部联赛、禅城区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组团参加第六届市运会并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金牌总数第三的好成绩。辖区内拥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2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8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34名。拥有室外田径场(足球)7个、篮球场220个、游泳池41个、健身路径60条、室内篮球(排球)场15个、羽毛球场16个、乒乓球室256个,棋牌室45个、健身室78个、体育馆1个、保龄球馆2个。全区累计体育设施面积为96.8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为1.65平方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增加。据区公安分局统计,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3.5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58.58万人(见表5),比上年增加5407人;人口出生率为8.35‰;死亡率为4.83‰;自然增长率为3.52‰,比上年下降0.46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比上年增长9.1%,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2.9%下降到31.6%(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越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10元,增长7.0%。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410元(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增长9.1%。全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72.52万平方米,增长3.0%;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8.8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