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全区有线电视用户20万户,逐步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5万户。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公共图书馆藏书76万册,增长4.1%。年末全区档案馆5个,已开放各类档案 13.51万卷(条)。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 60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 1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261张。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个。卫生技术人员5291人,其中执业医师2037人,执业助理医师89人,注册护士2134人。全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卫生技术人员13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我区被广东省体育局命名为首批“广东省体育先进区”、“保龄球之乡”,被中国龙狮运动会协会命名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一年来,成功地承办了第二届粤港澳台狮王争霸赛赛事,圆满完成了2004年全国女足超级联赛广东海印队主场佛山禅城赛区的赛事和“魅力佛山。2004佛山武术文化节传统南派武术公开赛”等赛事。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全年我区拥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2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8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84名。辖区内拥有室外田径场(足球)7个、篮球场220个、游泳池41个、健身路径57条、室内篮球(排球)场15个、羽毛球场16个、乒乓球室256个,棋牌室45个、健身室78个、体育馆1个、保龄球馆2个。全区累计体育设施面积为96.3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为1.67平方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区公安户籍统计,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58.04万人,比上年增加3341人;人口出生率为8.97‰;死亡率为4.99‰;自然增长率为3.98‰,比上年上升0.33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7元,比上年增长9.3%,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66元,增长8.0%。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290元(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增长10.1%。全年全区住宅竣工面积87.44万平方米。其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70.38万平方米;农村住宅竣工面积17.06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7.22万人,比上年增加3.22万人。全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6.33万人,增加4.41万人。全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2.41万人,增加 1.3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7.01万人,参保退休人员5.41 万人。年末全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5.48万人,全部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区共有7间敬老院,7间社会福利企业,年内安置了80多名残疾人就业,缴纳助残基金202万元,祖庙街道建成了全省第一家残疾人庇护中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年全区低保户数2532户,人数为6876人,共发放低保金1274万元。“星光计划”快速推进,区内新建和扩建了一批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全区“星光老年之家”170个,比上年增长25%。全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涵盖劳动保障、优生优育、卫生保洁、医疗保健和社区援助等内容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十二、资源与环境 2004年,市区两级政府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围绕佛山市2006年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任务,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全区对污染企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加快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年完成32家陶瓷企业的阶段性整改工作;汾江桥至文华路段岸线整治工程已基本完成;对水源保护区的饮食店铺全部关闭、清拆,对机动车尾气全面整治。辖区基本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1%。 全年平均降水量1327毫米,下降17.9%。全年总用水量2.0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生活用水下降10.0%,工业用水增长12.0%。全区人均用水量为355立方米,下降0.8%。 全年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0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3%,同比提高13.5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平均值0.09毫克/米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酸雨频率达到84.7%,辖区内尚存V类水质。 注: 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