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宜兴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年用于教育的预算内教育事业费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用于新建校舍的总投入0.54亿元,新增教育用房面积5.5万平方米。 文化 文化事业发展健康繁荣。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6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场次152场,观众30多万人次。文化事业坚持以繁荣创作为重点,积极实施精品战略,艺术生产取得了丰硕成果。《花季谣》、《欺天碑-潘汉年夫妇的最后岁月》等一大批精心创作的作品获得了各种奖项。积极做好申报全国“书画之乡”的相关配套工作,进展顺利。美术馆全年共举办各类书画展览30多期,特别是秋季经贸洽谈会期间,成功举办了“宜兴籍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十月底我市被文化部特邀参加了在浙江嘉兴举办的全国农民书画展,宜兴“书画之乡”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全市有电影放映单位35个,影剧院座位数为0.84万座,全年电影观众人数达200万人次。市级图书馆1个,藏书27.95万册。广播电视网络健全、覆盖率广。19个镇(园区、街办)全面建成有线网,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0万户。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94万卷,《宜兴日报》为周六刊双面彩色印刷,发行量稳中有升。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为60.4%,比上年提高33.8个百分点。 卫生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8个;拥有病床床位3472张;卫生技术人员4580人,其中执业医师1571人,执业助理医师502人,注册护师(士)1052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8个,卫生工作人员795人,卫生技术人员745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8.1%。 体育 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初完成了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建成拥有6000座位的体育馆和拥有标准游泳池的室内游泳馆,一个3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投入使用。全市体育系统现有体育场地28片,全年对社会开放2.15万场次。全年共组织省级以上各类体育竞赛14项次。全民健身网络不断健全,市政府成立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各镇(园、街道)都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和体育工作指导站。全年宜兴籍运动员在参加国际、国内、省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先后获得省以上奖牌48枚,其中金牌17枚,银牌12枚,铜牌19枚。2007年,相继承办全国斯诺克锦标赛、四国女排精英赛、中澳女篮对抗赛、全国女篮乙级联赛、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5个主场的比赛。群众体育活动地方特色日趋鲜明,张渚的武术、徐舍的龙狮、新建的篮球、高塍的乒乓、和桥的羽毛球,都成为当地的传统优势项目。2007年,张渚的男欢女嬉、太华的马叉表演、官林的盾牌舞、杨巷的马灯、徐舍的大刀舞被命名为“宜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东新区四纵六横道路框架全面拉开,东氿大桥已经通车,荆邑路路面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东新区管线入地工程启动实施。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开园,云溪大桥年底已竣工通车,团氿环线全线贯通;团氿清淤工程如期完成,亮化景观工程实施到位,团氿风景区成为彰显宜兴山水城市特色的重要标志。 环境保护 今年以来,特别是蓝藻爆发引发太湖水质危机以后,面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无锡市关于治理太湖、保护环境的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无锡市“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生态市创建、污染物减排、太湖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全面开展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区域环评、项目环评、“三同时”、排污总量控制和能源消耗评估等制度。严把项目入口关,对新上项目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按照上级要求,坚决做到“四个不批”:新办化工企业不批、有氮磷排放的项目不批、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不批,全面推行工业项目向工业集中区集中,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全年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1849个,环评率达到了100%,“三同时”项目达155个,不符合产业政策及有污染的70个项目被环保一票否决。通过强化项目审批,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全市已建成47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和环境噪声达标区。 安全生产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不懈地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为建设“平安宜兴”、“和谐宜兴”,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2007年,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2起、死亡11人,同比分别持平、下降15.4%,其中,非煤矿山连续三年未发生工伤死亡事故;发生火灾事故32起、死亡1人、受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37.26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3.8%、50%、66.7%、22.5%;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73起、死亡88人、受伤717人、直接经济损失68.59万元,受伤人数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3.7%、3.3%、60.7%。 四、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 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06.05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城镇人口52.21万人,乡村人口53.84万人。总户数37.91万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8人。年末常住人口123.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2万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出生人口6789人,出生率6.40‰;死亡人口7278人,死亡率6.86‰;人口自然增长率-0.46‰。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职工工资总额1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5808元,比上年增长16.5%。根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3元,比上年增长13.9%;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50元,比上年增长13.1%。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1907元,比上年增长1.7%。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城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3.8平方米。 就业和再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9799个,实现就业人数26829人。其中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8215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013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8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5%;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861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