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敢为天下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南海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指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佛山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和广佛都市圈整合的发展机遇,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迎难而上,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利。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步入新一轮加速增长平台,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468.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87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4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9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物价结束持续长时间的低迷状态,价格指数总体小幅向上攀升。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上升0.1%,其中:食品类价格与去年持平(粮食下降1.1%,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8%,蛋类下降1.0%,菜类上升0.2%,干鲜瓜果类上升4.5%);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升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1.1%。除此以外,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5%,衣着类价格与去年持平,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4%,居住类价格下降0.8%。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汽车、电子、机械、家电、建筑材料等行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低,能源供需关系紧张;招商引资质量不够理想,外资比例不高、民间投资较为分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业 我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积极稳妥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推广名、优、新、特的种养品种,突出农业产业区域优势,调整种植结构,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加快发展蔬菜、花卉等高效益的生产项目,农业得到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种植业产值2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畜牧业产值9.25亿元,增长1.9%;水产业产值17.13亿元,比上年上升2.6%。 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05宗,投入资金1.94亿元,完成土方243.32万立方米,石方19.61万立方米,混凝土10.89万立方米。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1.1万千瓦,农村用电量58.42亿千瓦时,增长2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我区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工业进入新一轮的高增长平台,增势强劲。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2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近年来工业结构通过不断的调整优化,夯实了工业经济的基础,工业总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成为工业快速增长的强劲动力。全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5.76亿元,增长36.0%。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6%。传统产业产品产量增加,高技术导向型、出口导向型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布产量增长46.8%、空调机产量增长45.9%、铝材产量增长34.9%、建筑陶瓷产量增长31.5%。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42.11亿元,增长31.6%;实现利润15.79亿元,增长35.6%,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建筑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2.1%。施工工程个数1769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4%;房屋竣工面积198万平方米,下降30.6%。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54亿元,增长100.9%。其中:利润总额2.46亿元,增长136.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我区建设领域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大项目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86亿元,比上年增长55.5%。投资重点集中于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5.97亿元,比上年增长97.4%;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5%。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7.42亿元,比上年增长79.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9.3%。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3年,“非典”对交通运输业形成较大冲击,货运由于及时调整运输方式,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6.2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8%。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12.22亿人公里,增长4.6%。 邮电业务总收入23.3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年电话交换机容量72.97万门,比上年增长15.2%。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71.56万户,比上年增长39.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1.11万户,增长51.5%;年末因特网用户23万户,增长9.0%。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为每百人67台。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有所下降。全年旅游总收入19.13亿元,比上年下降23.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6.95亿元,下降23.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38.5万美元,下降22.1%。全年接待过夜旅游人数为159.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1.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繁荣活跃。2003年,全区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良好,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热点比较突出,通讯、汽车及其相关商品成为推动总体消费和整体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129.35亿元,增长12.0%;餐饮业零售额32.7亿元,增长7.3%。 从商品类别看,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20.7%,中西药品类比上年增长27.0%、通讯类比上年增长18.3%、汽车类比上年增长51.2%;化工材料及制品类比上年增长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