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江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2 无锡市江阴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44.02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50.12亿元,增长12.9%。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474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3.88:59.51:36.61。

全年财政收入4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54亿元,增长38.5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1.00%,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31亿元,比上年增长48.5%。

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展现成效。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61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种植业产值1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4%;畜牧业产值8.32亿元,增长0.94%;渔业产值3.37亿元,增长5.14%。全年粮食总产量29.61万吨,其中夏粮总产量4.16万吨,秋粮总产量25.45万吨。粮食平均亩产416.63公斤,其中小麦亩产162.5公斤,水稻亩产587.3公斤。多种经营稳步增长。全市生猪出栏48.53万头,猪肉产量3.15万吨,家禽出栏1233万羽,水产品产量1.89万吨,其他农副产品如蔬菜、鲜蛋等产品均比上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5:3.5调整为6.2:3.8。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共引进水稻新品种13只,果树新品50只,蔬菜新品10只,水产新品种2只,畜禽新品种5只。农业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8.1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782台,联合收割机1404台,综合机械化程度为86.83%。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水利总土石方590万方,黄山港河道整治工程全线通水投运,东横河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试运行。全年加固加高圩堤38公里,疏浚镇村河道120条,改造危险农桥100座,新建农桥21座。封闭深井150口。城乡“菜篮子”工程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共有蔬菜面积11.7万亩。

工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工业总产值107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市属工业128.79亿元,增长12.68%;镇村工业494.13亿元,下降23.24%;私营及个体工业456.27亿元,增长158.72%。企业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2%,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全市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00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1%;实现工业利税总额88.79亿元,增长28.31%。

工业投入继续创历史新高。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1.81亿元,比上年增长48.62%,其中市属工业17.5亿元,增长49.4%;农村集体和私营、个体工业74.31亿元,增长48.44%。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良好,43只重点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额25.23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27.48%,其中22只项目已竣工投产。年末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376.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27亿元,增长15.06%。

工业经济规模优势明显。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13家,其中超20亿元的7家,超50亿元的1家;利税超亿元的企业有17家,其中超2亿元的9家,超3亿元的4家。阳光、华西、兴澄、三房巷、澄星、法尔胜6家企业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市88家重点骨干企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553.49亿元,利税55.3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5.32%和62.37%。名优产品优势明显。全市28只省级名牌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12.85亿元,利税总额26.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1.27%和30.07%。

私营经济发展迅猛。全市私营工业企业年末个数5149个,比上年增长60.31%;完成销售收入398.66亿元,增长169.52%;实现利税总额30.11亿元,增长262.39%。

建筑业

建筑行业生产经营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1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119.8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80.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102.8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166.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72.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3.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34.13万平方米。

金融保险业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73亿元,贷款余额259.9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84.91亿元和68.01亿元,继续保持存差格局,金融秩序运行稳定。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75.7%;保险业务支出3.08亿元,增长32.4%。

国内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4%,其中城区为46.59亿元,增长19.70%;农村为42.02亿元,增长7.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批零贸易业为51.52亿元,增长4.07%;餐饮业为24.47亿元,增长38.09%;制造业为3.42亿元,下降6.51%;其他行业为9.20亿元,增长27.29%。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8.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72%。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6.92万门,拥有电话机69.79万部,比上年增加6.35万部。其中市区电话21.07万部,农村电话48.72万部。全市电话普及率60.28%,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7.59万户,比上年增加11.43万户。

交通运输业

全社会客货运量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客运总量378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71385万人公里,分别增长2%和2.2%;货运总量1655万吨,货运周转量120080万吨公里,分别增长5.62%和12%。港区建设步伐加快,“两港合一”顺利完成。全年港口总吞吐量1780万吨,比上年增长17.11%;外贸运量358万吨,增长17.38%;集装箱运量2.18万标箱,增长65.38%;到港外贸船舶897艘次,增长18.49%。

二、改革开放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资本经营成绩显著。全年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16亿元。三房巷、双良空调、长电科技、申龙高科4家公司已通过发审委批准,申利实业、霞客色纺已进入申报程序,泰富兴澄顺利进入辅导期。全市已有各类上市公司10家。

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了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目前已有27个部门的281个审批项目进入行政审批中心,全年受理审批事项20.5万件。行政村区划调整工作顺利完成,全市原526个行政村合并为342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