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江阴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2 无锡市江阴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富民强市大旗,争当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注①]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0%。[注②]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2.14%;第二产业增加值313.59亿元,增长23.59%;第三产业增加值181.50亿元,增长18.54%。[注③]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703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2.54:61.73:35.73。全年财政收入68.61亿元,比上年增长52.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05亿元,增长93.60%。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51%,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76%。在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我市首次名列第一。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5%。其中农业产值8.98亿元,增长12.42%;林业产值0.42亿元,增长18.80%;畜牧业产值8.99亿元,增长8.08%;渔业产值3.95亿元,增长17.0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60亿元,增长8.17%。全年粮食总产量22.66万吨,肉类总产量6.43万吨。生猪出栏46.81万头,家禽出栏1451万只,奶牛存栏8468头,牛奶产量3万吨,水产品产量2.08万吨,其他农副产品如蔬菜、禽蛋、特种养殖等产品均比上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全年农业结构调整5.5万亩,4年来累计调整17万亩。全年“三资”投入农业4.04亿元,形成4个特色专业镇、13个特色专业村,建成3个出口创汇基地、4个农业示范区和十大种养基地,阳光生态农林园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农林综合示范园。全市建成5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5家交易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水利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77亿元,完成水利建设土石方532万立方米,实施了冯泾河、申港河拓浚和东横河驳岸等水利工程,加固加高圩堤21公里,疏浚镇村河道120条,封闭深井133眼,新(改)建三闸8座、灌溉泵站104座,新(改)造农村桥梁81座。农业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农机化总投入3050万元,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29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733台,联合收割机1118台,推广新型农机具134台套,综合机械化程度为90.42%。

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9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9%;[注④]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355.02亿元,增长25.56%;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08.72亿元,增长30.80%;实现工业利税112.12亿元,增长26.27%;实现工业利润72.27亿元,增27.86%。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3.05%,比上年提高20.2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8%,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71.2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15%。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工业投入18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7%。30只重点工业项目年内完成投资额43.87亿元,占全市工业投入的23.51%,其中17只项目已竣工投产。年末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459.2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2.76亿元,增长21.98%。

规模企业

工业经济规模优势突出。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066.11亿元,比上年增长34.41%,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8.68%;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041.08亿元,增长36.09%,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9.55%。华西集团全年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率先突破百亿元,三房巷集团、兴澄、澄星磷等3家企业超50亿元,阳光集团超40亿元,法尔胜、申达、海澜等3家企业集团超30亿元,还有10家企业超10亿元。有18家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超亿元,其中4—6亿元7家,2—4亿元3家,1—2亿元8家。华西、阳光、兴澄、三房巷、澄星磷、法尔胜等6家企业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全市88家重点骨干企业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824.86亿元、利税总额77.2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3.03%和68.92%。名优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全市27只省级名牌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51.82亿元、利税总额41.7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4.52%和37.26%,分别比上年提高13.25和7.1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76%。其中城区单位投资完成77.55亿元,增长137.21%;农村集体投资完成90.23亿元,增长156.5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6.51亿元,增长76.37%。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明显扩大。全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4.77亿元。重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展良好。92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24.1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8.96%。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经营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5.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9.59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302.69万平方米,增加136.3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9.92万平方米,增加66.1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93.19万平方米,增加18.70万平方米;预售面积34.59万平方米,增加19.47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年内创无锡市级优质工程11项,省级优质工程3项。

金融保险业

金融存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11.72亿元、贷款余额395.1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38.72亿元和135.21亿元,继续保持存差格局,运行秩序更趋稳定。年内银行现金净投放6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6.81%。全市重点企业集团年内吸引外地金融机构信贷资金150亿元。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13.19亿元,保险业务支出4.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41%和41.54%。年内全市证券机构证券交易额132.75亿元。

国内贸易业

国内贸易稳定增长。全年批零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1%。[注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24%,其中城区55.75亿元,增长26.76%;农村42.35亿元,增长6.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批零贸易业为81.36亿元,餐饮业为14.52亿元,其他行业为2.22亿元。现代物流初具规模。全年完成物流业增加值4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1%。[注⑥]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正式启动,瑞尔达物流配送交易中心、诚信储运等12个重点物流项目建成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