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江阴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2 无锡市江阴市统计局

邮电通讯业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4%。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8.29万门,比上年增长24.23%。拥有固定电话(包括移动式固定电话)用户47.68万户,比上年增长24.06%。拥有移动电话用户65.80万户,比上年增加20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7.33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49万户。建成信息化小区2个。

交通运输业

全社会客货运量持续增长。年内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6.8亿元。全年客运总量531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9309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6.25%和8.97%;货运总量5592万吨,货运周转量22874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9.21%和14.82%。港区建设步伐加快。年内新建万吨级泊位7座,新增货物吞吐能力1200万吨。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316万吨,比上年增长30.11%;外贸运量512万吨,增长42.86%;集装箱运量3.29万标箱,增长50.92%。到港外贸船舶1030艘次,比上年增长14.83%。社会运力显著提高。全市年末拥有各类汽车4.09万辆,比上年增长31.56%。其中私人自备车1.83万辆,增长60.69%,私人自备车占全市汽车总数的比重达44.70%。

旅游业

旅游事业呈现新貌。年内成功举办2003中国江阴徐霞客文化旅游节、中国华西美食节,推出“江阴一日游”线路,一批历史文化古迹修缮开放,黄山湖公园建设进展顺利,旅游资源得到扩展。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0%;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50万人次,增长48.85%,其中接待外国人12513人次,接待港、澳、台同胞3471人次。

二、改革开放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资本经营取得重大突破。三房巷、双良股份、、长电科技、申龙高科4家企业成功上市,澄星股份成功配股,华西村发行可转债,全市各类上市公司已达14家,全年募集资金19.5亿元。

体制改革

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全市原有20个镇调整为16个镇,组建了开发区新城东办事处。海关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区、集装箱直通式监管点投入运行,亚洲包装制造中心和中国废钢示范基地开始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实施了三大类重大审批事项的并联式办理和部分项目网上审批,已有32个部门的351个审批项目进入审批中心,全年受理审批事项15.56万件。完成了镇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净增参保1.38万人,累计9.2万人,参保率99.2%,9436名划归企业大集体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全部并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15.5万人,参保率98%以上。第二轮农村住院医疗保险补偿4.75万人次。第三轮农村住院医疗保险参保90.6万人,参保率99.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1.52万人,累计16.41万人,参保率90.3%。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募集慈善基金423万元,发放慈善救助金278万元。扶贫帮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落实结对帮扶3827户,帮扶人数逾万人。投入1200万元,对611户农村特困家庭危房实施了改造。全年发放低保金1321万元,发放救灾救济款125万元,发放退役士兵安置补助金680万元,发放优抚对象抚恤救助金473万元。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强化。乡镇各类企业新签劳动合同4.58万份,签订率95.2%。实行月薪制企业4918家。全年发行福利彩票2754万元。

私个经济

私个经济快速发展。全年私个经济实现增加值18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9.49%。[注⑦]私个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86%,比上年提高10.06个百分点。年末私营企业1.01万户,个体工商户2.09万户。全市私个经济从业人员33万人。私个经济注册资金180.70亿元,增长51.43%,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171.06亿元,增长52.69%。私个经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59.28亿元,增长58.4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23.38%。私个经济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9.9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12.54亿元、利税总额59.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7%、73.86%和88.56%,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3.87%、54.45%和52.83%。私个经济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10亿元,比上年增长50.71%,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3.11%。

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迈上新台阶。年内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54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10个,超千万美元项目82个。年内新增合同外资12.43亿元,比上年增长90.34%;新增到帐外资5.73亿美元,增长62.77%。全年涉外税收入库数10.34亿元,净利润千万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超30家,利税亿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超10家。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2.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58%,其中自营出口15.51亿美元,增长65.55%。完成工程劳务营业额70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27%。新设企业境外办事处4家,累计51家。

经济开发区

沿江开发成效显著。年内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15.63亿元,累计投入38.11亿元;新开工拆迁安置房面积116.9万平方米,其中交付使用87.2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2.3万平方米。高新园区和石庄园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运。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联动园区──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正式启动,6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8.6平方公里启动区控制性详规基本完成。开发区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科技创业中心投入运行。区内企业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5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66.38%,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80.07亿元,增长73.21%;新批进区外商投资项目106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54个,超亿美元项目10个;区内新增合同外资10.75亿美元、到帐外资4.49亿美元,分别增长89.89%和49.61%。福汇纺织、艾尔贝复合材料、美达新材料等16个项目年内竣工投产,联合铁钢、贝卡尔特五期、衍舟工程塑料等23个项目即将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初步形成。

园区建设

乡镇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各镇工业园区全年建设项目1226个,总投资280.99亿元;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85.38亿元,其中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投入24.92亿元。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新材料产业、钢铁产业、化工产业等专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350项,批准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20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0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6项,省火炬计划项目40项,省攻关计划项目5项,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项。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专项资金2300万元。年内新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94家。认定的省民营科技企业累计97家。认定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4只,累计325只。组织鉴定省以上科技成果项目50项。申报国家专利430项,获得批准专利350项。全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达39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9.80%。被科技部列为科技进步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