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莱西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7.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农用汽车12422辆,比上年增长3.5%;农用拖拉机32097辆,比上年增长4.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5.01万亩,比上年增加13.5%。农村用电量4041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4%。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主导地位凸现。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4.97亿元,增长23.7%。在所有工业的经济总量中,规模以上工业占据了大半壁江山。200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8个,比年初净增148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7.52亿元,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1%,比去年增加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40.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完成221.02亿元,同比增长28.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18亿元,同比增长32.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38.1%。 建筑业健康发展。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建筑业增速放慢,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1.96亿元,增长12.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全市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位运行,并呈现出增速平稳、结构改善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4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城乡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3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房地产开发稳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2006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80亿元,同比增长22.24%。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45.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0%。全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75.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47%。商品房竣工面积43.30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0%。商品房预(销)售面积95.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646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2.74%。其中,外地人购房比例为36%。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90%。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较快发展。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完成36.9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完成货运周转量204655.2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1092.3万人次,完成客运周转量54614.88万人公里。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99.64万元,增长18.3%;国内函件154.16万件,减少53.9%;国际函件0.29万件,减少23.7%;国内汇票7.21万张,增长23.2%;特快专递5.06万件,增长33.5%;全市程控交换机总容量已达24.1万门,与上年基本持平。862个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2.18万部,增长17.7%,其中农村用户14.8万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互联网用户达到7.2万户,增长12.5%。移动电话发展到27.98万户,比上年增长39.9%。 六、国内贸易 消费渠道拓宽,消费品市场持续旺销。由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城乡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70.38亿元,增长16.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8.50亿元,增长15.3%;餐饮业零售额9.3亿元,增长24%。 城乡集贸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居民消费需求稳步上升。2006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完成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七、对外经济与国内招商 外经外贸增势不减。2006年,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招商引资政策的新变化,招商引资难中求进,对外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4.14亿美元,增长15.7%,其中,出口创汇完成9.05亿美元,增长15.2%。全年新批准外资项目115个,合同利用外资2.97亿美元,增长2.6%;外商直接投资3.27亿美元,增长2.8%。全市新开工外资项目60个、投产27个。 国内招商成绩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内资60.2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新引进内资项目896个,新开工内资项目508个、投产241个。 八、金融业 金融业健康运行。2006年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84.49亿元,比年初增长17.1%。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67.25亿元,比去年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52.83亿元,比年初增长22.5%。其中,商业贷款8.69亿元,比年初增长70.7%;农业贷款14.28亿元,比年初增长14.06%;中长期贷款11.77亿元,比年初增长9.1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就。2006年,我市实施国家科技发展计划9项,取得科技成果23项,5项成果获省、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农村信息化工程顺利推进,完成了城区3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为862个村庄开通了宽带网。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2处,在校学生45057人,其中高中5处,在校学生14240人;拥有职业学校5处,在校学生7617人;拥有小学104处,在校学生38815人;幼儿园245所,在园幼儿12105人。投资1.6亿元建成了莱西一中北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了市本级财政预算;农村教师工资实行了统一标准,统一发放,人均月增资290元;全市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共减免中小学生学杂费1360.5万元,对1035名贫困学生实行了救助。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果。2006年全市编创人员及业余作者共在地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化艺术作品105件,其中55件获奖。全市现有农村文化大院734个。完成了8处镇文化中心和190个村文化大院改扩建工程,农村文化设施得到改善。 卫生机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927处(含诊所、卫生室),医疗床位2672张,卫生技术人员350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建立,参加人数达到587371人,参合率95.5%。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筹金标准由30元提高到50元,结报比例由20%提高到38.2%,结报金额2289.2万元,参合农民达到58.74万人,参合率达到95.5%。对11处镇(街道)卫生院和716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或规范化建设。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2006年,莱西市共向青岛市级以上体校和体育专业队伍输送体育人才21名。全市运动员参加青岛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得89枚奖牌,其中金牌27枚,银牌39枚,铜牌23枚。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确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我市全面加强城市市政及公用事业设施建设,对城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供电能力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编制完成了旧城区C区(北起上海路,南至威海路;西起南京路,东至洙河)3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区排水、燃气、供热、绿地等专业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投资8.3亿元,组织实施了39项城乡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硬化杭州路、钢构北路等道路47万平方米,铺设莱西湖、沽河大道等雨污管道12万米,铺装重庆中路、梅山路等人行道板9万平方米,绿化沙岭河、沽河大道、北京西路等141万平方米,安装北京西路、青岛北路等道路路灯1690基。新增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加大三大工业组团和五个特色工业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力度,新开发“五通一平”面积26平方公里,园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增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小城镇集聚功能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