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胶南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2 未知

七、财政、金融

税源结构进一步完善,市乡两级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9亿元。

金融支持不断加强。年末,我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49.59亿元,比年初增加26.4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4.85亿元,比年初增加20.13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3.05亿元,比年初新增10.1亿元。

八、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成绩显著。西海岸都市新区发展框架更加明朗。建成区面积达到53.2平方公里,人口35.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3.24万人)。老城区改造形象进度明显,东部新区开发步伐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市区新增绿化面积29.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33.6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58.0万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全市共完成城镇建设总投资3.02亿元,新开通道路长度4.12公里,新增公共绿地4.6公顷;新增公共建筑面积8.36万平方米,新增生产性建筑7.96万平方米,新增住宅面积13.68万平方米。小城镇建成区面积新增达0.61平方公里,达到26.92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年内达到12.62万人。在隐珠、灵山卫、海青、大场4处镇(街道办)建成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在珠山街道办事处宋家庄村、琅琊镇台西头村、藏南镇长阡沟村建成3个村污水集中处理系统。

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开展治污减排工程为主线,实施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燃煤锅炉淘汰和污染治理再提高等专项治理活动,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年共审批项目169个,否决重污染项目17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52.6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67.7分贝。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了2家化工企业产业提升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9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进3个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九、科学、教育、体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事业获新进展。全市鉴定科技成果26项,其中12项达到国际先进,13项达国内领先,1项达到国内先进。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7项。申报并被认定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

年内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602万元,青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青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专利申请数量达486项。全市共有14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获得资金支持390万元。其中:2个项目列入星火计划,2个项目列入火炬计划,7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3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全市有13个项目列入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获得资金支持385万元;6个项目列入青岛市信息产业专项资金计划,获得资金支持460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学校137所(国办学校126所),教职工10950 人,在校生13.67万人。其中:高中7所,在校生1.3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951人;初中26所,在校生2.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84人;小学91所,在校生5.3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565人;中等职业学校13所(含民办中等学历职业教育学校10所),在校生3.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54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普及,体育场馆数量达到137个。全市开展了24次群众性体育活动,向青岛市以上体育部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61名。夺得各类奖项金牌23枚,其中:拳击4枚、摔跤4枚、柔道3枚、跆拳道2枚、射击5枚、举重3枚、空手道2枚。参加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实现历史突破,由我市输送的3名体育健儿代表国家参赛,其中由陈楠任副队长的中国女篮时隔16年再次闯进奥运会四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24处,其中影剧院1处,文化馆1处,科技文化中心1处,博物馆1处,图书馆(含乡镇图书室)973处。推出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1700余次,各类艺术团体演出5064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市在地市级以上发表、参展、参演作品350件。顺利通过了省社会文化先进市(县)复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改善,城乡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更加完善,有线电视覆盖网络进一步扩大,全市有线用户达到25.89万户。对外宣传和节目创优成果显著,全年自办广播节目132小时,自办电视节目877小时。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 710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9处,卫生防疫机构2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682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002人,其中医生1326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15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005张。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833837人,比上年末增长8.59 ‰,人口自然增长率1.55‰。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6%和13.6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092元,比上年增长10.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24元,比上年增长11%。全市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410元。

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分别为:汽车8辆,电脑56台,彩色电视机104台,电冰箱102台,洗衣机84台,空调器58架。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分别为:电脑14台,汽车8台,电视机108台,电冰箱79台,洗衣机58台。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市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1942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0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78.6%。全市养老保险参加统筹人数净增10347人,达到131029人,参加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47919人。其中,在职人员132796人,退休人员15123人。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3327人参加该保险并享受医保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