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桐庐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2 杭州市桐庐县统计局

卫生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4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个,卫生服务站(所)、医务室33个,诊所32个,村卫生室146个,妇保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各类医疗病床1027张;卫生技术人员1740人,其中执业医师477人、助理执业医师186人、注册护士412人。以大病统筹为主、医疗救助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开展,全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94320人,覆盖率达100%,参保率96.3%。全县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的103.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64%,传染病总发病率271.02人/十万人。

四、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96885人,比上年增加1591人,其中农业人口289841人,非农业人口107029人。全县人口出生率9.72‰,死亡率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8‰。当年计划生育率96.14%〔注〕。

就业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实现下岗保障与失业保障并轨。通过启动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完成培训5011人次。当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3115个,安置失业人员就业人数9192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2003名,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数25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1%。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2006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5元,比上年增加767元,增长11.2%,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311元,比上年增长11.2%,恩格尔系数为3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3元,比上年增加1645元,增长11.2%,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058元,比上年增长10.5%;恩格尔系数为35.3%。

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6.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0%;人均储蓄余额14229元,比上年末增加2128元。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3763辆,其中私人汽车9985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8.1%和34.4%。

住宅建设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全年住宅施工面积150.2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7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8%。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4.9平方米,均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市政建设

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县城“1215”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春江路西延、云栖路西延、大奇山路、江南路等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全年新建道路7000余米,面积17.93万多平方米。年末人均道路面积15.9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7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49.2%,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着手开展县城城市近期建设详规编制,增强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

城市绿化

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3.76万平方米,年末市区园林绿地面积511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8%和25.0%,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0.98平方米,增长23.5%。

公用事业

各项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城市公交线路和工具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年更新公交车39辆,年末县城公交线路20条,公交营运车86辆,比上年新增10辆,共完成旅客运输178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257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和30.7%。市区客运出租汽车54辆。县城日供水能力8万吨,全年供水量约1040万吨。城乡电网安全运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8386万千瓦时,增长8.4%。

环境保护

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创建市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村34个。县城两江水环境质量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大气环境质量优于Ⅱ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集中整治“两江”砂石非法无序开采行为;重点治理电镀、石材等行业污染;结合村庄整治工程,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强饮用水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