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桐庐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2 杭州市桐庐县统计局

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龙头的基层文化建设继续得到全面巩固。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的新区图书馆,博物馆主体工程进展顺利。

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全面繁荣。桐庐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91小时,其中自办节目47小时。桐庐人民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16小时10分,其中自办节目14小时;全年播出广播新闻稿6726篇;播出电视新闻3850条。现有有线电视终端6.99万个,比上年增加0.4万个;拥有共享天线系统终端3300户。年末全县电视综合覆盖率96.47%,广播综合覆盖率96.47%。

《桐庐报》全年共出版发行296万份,比上年增加29万份。

经过县委、县政府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深入开展,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称号。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桐庐籍运动员参加省、市比赛获金牌10枚、银牌15枚、铜牌6枚。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县共举办县级群众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34项次,参加人数达2.1万人次;成功举办了3次综合性运动会。年内不少小区、社区新增了活动场所,配置了各类健身器材。全县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4.77万名,学生达标率98.04%。

卫生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至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2个,其中医院34个,个体私营医疗机构48个;各类医疗病床926张;卫生技术人员1408人,其中执业医师457人,助理执业医师142人,注册护士367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6%,传染病总发病率189.3人/十万人。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93689人,其中农业人口306691人,非农业人口86998人。全县人口出生率7.52‰,死亡率6.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0‰。当年计划生育率97.33%〔注2〕。

就业

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努力拓展多渠道的就业形式,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831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095人,比上年末增加44人,登记失业率4.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2.12万人。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3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80元,比上年增加616元,增长12.7%,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5%,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86元,比上年增长12.2%;恩格尔系数为3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85元,比上年增加1219元,增长11.6%,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02元,比上年增长7.8%;恩格尔系数为33.6%。

城乡居民储蓄稳定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6.6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6%,增幅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全县人均储蓄余额9296元,比上年末增加1791元。

住宅建设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继续改善。全年住宅施工面积96.8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6.27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2.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8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市政建设

县城建设“1215”工程有序推进,完成春江路东延、瑶琳路东延、大奇山路南延等道路建设及污水处理一期主体工程,并启动了迎春南路南延、云栖路西段和垃圾处理厂、中心广场二期等工程。共新建道路7200余米,面积18.85万多平方米,新铺设花板人行道总面积3.3万平方米。年末人均道路面积达15平方米。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用电5178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居民生活用电11050万千瓦时,增长56.4%;工业用电31754万千瓦时,增长30.4%。城市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合理布局,服务于民前提下,对市区公交线路进行了重新组合。年末市区公交线路12条,公交车59辆。

环境保护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着力构筑山水相融、人景和谐的生态环境,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县城两江水环境质量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保持Ⅱ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全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1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87%,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97%。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年末,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336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72万平方米,人均占绿地面积7.68平方米。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数。人口出生、死亡率按计划生育局统计口径计算。

3.桐庐县生产总值: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从2004年起将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我县以前沿用的“桐庐县国内生产总值”改称为“桐庐县生产总值”,或“全县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