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大足县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590万元,比上年增长36.2%。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191户,累计达到61739户,其中,城镇电话用户36224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9713户,累计达到37663户,全县电话普及达到5.1%。截止2001年底,全县共有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53户,比上年增长20.7%。

六、消费市场、对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84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045万元,比上年增长11.8 %,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32.5%;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4739万元,增长10.6%,占全县67.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为662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全县59.8%;餐饮业16651万元,比上年增长26.0%,占全县15.0%;其他行业27848万元,比上年下降4.7%,占全县25.1%。重点市场交易活跃,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重点市场全年成交额133630万元,比上年增长11.8%。

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好。2001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548户,私营企业108户。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外贸出****货值10023万元。引进投资项目32个,企业28家,实际利用外资1.1亿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7 .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0%。其中:国内游客72.6万人次,同比增长22.6%;接待海外游客4.65 万人次,同比增长29.2%。实现旅游总收入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旅游直接收入6948万元,比上年增长26.1 %,假日旅游方兴未艾,三个“黄金周”共接待游客19.76 万人次,占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的25.6%。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19860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12473万元,增长12.1%。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完成26134万元,比上年增长37.8%。

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93012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9.4%。其中企业存款29138万元,增长3.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63878万元,增长22.7%。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13692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0.0%。其中:商业贷款增长23.6%,农业贷款增长29.0%。

全年保险费收入2727.1万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127万元,下降12.4%;人寿保险收入     1600.1万元,增长32.3%。全年保险赔付额942.2万元,比上年13.0%,其中财产保险赔付799万元,比上年6.3%;人寿保险赔付143万元,比上年增长74.6%。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2001年,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推广运用科技成果26项,全县党政办公信息自动化工程全面启动,“燎原计划“项目实验示范工作进展顺利。

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并获全国特教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农民技术教育不断加强,被列为重庆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县。截止2001年底,全县拥有中小学536所,招收中小生33889人,在校中小学生15396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全县共有2380人升入大中专院校。

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围绕庆祝建党80周年及重大节日,成功组织系列大型文化活动。集中力量开展“扫黄打非“及娱乐场所的专项治理,违法违规的电子游戏厅、网吧、娱乐场所被取缔。万人申奥登山、全县机关干部职工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开展,组团参加重庆市中青年门球赛和少儿门球赛分获第一、二名。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强医药市场的整顿,非法行医售药站点被依法取缔。严格控制地方病和各类传染病。2001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所,卫生机构拥有的床位1365张;有专业技术人员1652人,其中医生848人、护师、护士295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1年,全县坚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户籍人口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县人口为919870人,比上年增长0.1%。其中:男性487773人,女性432097人;非农业人口108665人,农业人口811205人。当年出生人口4961人,出生率5.40‰,当年死亡人口4651人,死亡率5.06‰,人口自然增长率0.34‰。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末,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06元,比上年增长21.2%,农民人均纯收入2485元,比上年增长4.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63878万元,比年初增长22.7%,人均储蓄达1782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2001年,全县拥有社区服务设施7个,各种社会福利院、敬老院32个,床位1236张。严格执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注: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