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表52008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指标 年末数(万元) 比年初±%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3002216 20.5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2994939 20.6 #企业存款 617520 20.9 城乡居民存款 2084703 18.5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1103793 9.7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1103793 9.9 #短期贷款 477175 4.3 中长期贷款 588941 23.8 #个人消费贷款 102016 28.4 保险业平稳发展,证券业发展回落。全年保费收入16.07亿元,比上年增长60.9%。证券成交量327.8亿元,下降30.4%,证券年末累计开户数6.16万户,增长1.5%。 八、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完成沙龙路一段和北山大道综合改造。基本建成大河沟公园、南门口滨江广场和枇杷坪广场。开工建设万州体育场、三峡移民纪念馆。建成区面积达到4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29.49%,绿化覆盖率31.19%。城镇化率达到51.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文明城区创建工作通过市级验收。 公用事业服务能力提升。全年天然气供气量1006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2.9%;供水总量3042万吨,增长2.1%;用电量17.5亿千瓦小时,增长53.8%。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79亿元,比上年增长50.7%;商品房施工面积411.3万平方米,增长19.1%;竣工面积76.9万平方米,增长32.6%;销售面积155.4万平方米,增长3.5%。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商品房空置面积25.3万平方米,下降21.2%。 九、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免费义务教育不断深化,“双高普九”全面推进。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6%,高考上线人数和录取人数保持在1万人以上,连续九年位居全市各区县第一。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1万人。重庆三峡学院新校区加快建设,硕士授权单位申报工作通过评审。2008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34万人,在校生3.89万人,毕业生1.1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9万人,在校生6.62万人,毕业生1.62万人。中学招生3.74万人,在校生10.64万人,毕业生3.25万人。小学招生1.57万人,在校生11.1万人,毕业生2.1万人。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2.75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完成全社会科技投入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盐气化工、新型硅材料、紧密纺等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申报实施科技项目138项,申报专利51件,专利授权51件。累计培育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新技术产品38个,实现产值27.3亿元。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果。先进文化区创建工作通过市级验收。区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区文化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首次古籍普查顺利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区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5%,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5.5%。全区现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剧场、影院8个,镇乡和社区文化站52个。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区有卫生机构67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612张,卫生机构人员6914人。组建农村公共卫生中心(站)41个,镇乡卫生院危房基本消除,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通过市级达标验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健康工程”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人口政策性生育率86.86%。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圆满完成奥运火炬在万州的传递,实现了“安全、有序、特色、激情”的目标,彰显了万州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移民城市独特的风采魅力,受到国务院、北京奥组委、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成功承办迎奥运全国男子篮球四强对抗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积极推进,体质监测全面开展。2008年,我区共获得重庆市级以上奖牌40枚,其中,金牌26枚,银牌11枚,铜牌3枚。向市级以上集训队输送队员1人。 十、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72.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06万人。常住人口为153.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8.2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1.0%,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76万人,人口出生率10.17‰;死亡人口1.79万人,人口死亡率10.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1‰。 城乡就业不断扩大。新创建“充分就业社区”34个、“充分转移就业村”50个。完成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5618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5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8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由上年的9.94%下降到8.83%。深入开展关爱农民工活动,积极应对农民工回流,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和再就业1.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6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9609元,增长15.8%;人均转移性收入为3479元,增长21.1%。农民人均纯收入3998元,增长19.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968元,增长25.2%。 图82003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速(元,%) 图92003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速(元,%)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区社保服务中心,实现全部社会保险业务集中办理。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达到61.9万人次,9.37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提高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发放城乡低保金和五保供养金2.01亿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870万元。扩建镇乡敬老院6个。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竣工1万平方米,开工7.25万平方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7.87万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机制,农民参合率达83%。建成第三期城镇廉租住房64套。加大自然灾害救助力度,1634户灾民全部入住新居。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森林工程”建设开局良好。完成“森林工程”总体规划,六大专项工程规划通过评审。完成新造林8.3万亩。退耕还林通过市级复查验收和国家阶段验收。较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1.58万亩;通过有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推进森林工程等项目,2008年全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8%。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投资全年达到5.2亿元,比上年增长53.5%。完成全区污染源普查。全社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1%、1%。申明坝、盐气化工园污水处理厂和4个小城镇水环境治理项目投入运行,城区污水日集中处理量由上年的2万吨提高到7万吨,集中处理率达到84%,位居全国前列。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总体稳定在Ⅱ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9天,比上年增加4天。城市功能区噪声、交通噪声分别下降1.2分贝和2.5分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3%。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9个镇乡垃圾堆码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