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各项贷款余额为31亿元,增长11.4%;金融机构全年累计现金收入83.41亿元,现金支出8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4.1%,收支相抵后净投放现金1.69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272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12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560万元。保险赔付金额达1450万元,增长27%,其中财产险赔付950万元,人身险赔付500万元。 七、教育和科技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两基”水平不断提高,“两基”成果继续巩固。全区现有中小学生87049人,比上年增长5%。其中,小学在校学生58647人,初中在校学生21682人,高中在校学生6720人(不含职高)。全区小学入学率为99.96%,毕业率为99.8%,辍学率为0.07%;初中入学率为98.99%,毕业率为99.2%,辍学率为1.9%。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8.8%,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1.7%。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2004年末在校学生人数达8659人,比上年增长22%。特殊教育有新的进展,小学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3.9%,初中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3.8%。职业教育充满活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在校学生2678人,比上年增长5%。成人教育方兴未艾,办学规模稳步发展,黔江电大在籍学生1437人,启动了中央电大援助西部20个区县“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工程,开放式办学水平顺利通过市政府中期评估。 科学事业和技术研发成绩显著。2004年全区共向市科委和市级有关部门申报科技项目5个,其中珍珠兰花高产高香技术攻关、生产力促进中心远程医疗项目、地震台设备改造、南海民族工艺制品厂新产品开发等4个项目已被列为市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速,围绕骨干产业编制实施区级科技项目12个,重点实施了地牯牛高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在册山建立地牯牛高产示范片55亩,取得了较好效果。直接实施了远程医疗和马喇中药材基地建设2个项目。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04年成功举办黔江区首届山歌比赛、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大型文艺晚会等17项大型文化活动。全区现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2017座,广播覆盖率为94.5%,电视覆盖率为95.1%,30个街道办事处、镇、乡所在地都能收到城区光纤电视信号。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9.47万册。《黔江日报》成功改版为《武陵都市报》,发行量稳中有升,并在报纸的版面、内容、质量上进一步提高。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卫ⅷ及其支持性项目妇幼干预项目继续实施,妇幼“降消”项目新周期启动,“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顺利开展。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了90.87%,6岁以下儿童按规定程序体检率达到了65.49%,与上年同期比较,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66.27%上升到77.21%,孕产妇死亡率从85.30/10万下降到71.57/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28‰下降到14.85‰。同时,完成了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出生缺陷监测和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评审任务,加强了对爱婴医院、爱婴卫生院的检查和指导,巩固了爱婴医院创建成果。 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扩大到所有街道、镇、乡,截止2004年底,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到22.4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52.1%。 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2004年度市级比赛中,我区派出参赛运动员181名,参加了9个项目的比赛,共获金牌68枚、银牌31枚、铜牌17枚,团体第一名8个。强化体校管理,狠抓“一校两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训练设施。与上海浦东共建奥运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协议已签订,奥运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将于2005年在我区正式启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举办大型体育活动7次、中小型体育活动和节假日体育活动31次、周末活动42次。一年来,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20余万人次,观众10万余人次。 九、环境保护 2004年,我区环保工作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设置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全面加强了小南海和洞塘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整治,我区饮用水源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黔城空气质量在稳定达到环境功能区二级标准的基础上,有25%的天数达到了一级标准,空气更加清新;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控制在规定标准以内,扬尘污染得到整治。 大力推广清洁燃料,狠抓了烟尘控制区管理和扩建工作。全面启动了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工作。强化了机动车尾气治理,全年共检测机动车1327辆,其中尾气排放自然合格642辆,重新安装净化器563辆,治理合格率达91%,较2003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了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使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全城面积的100%。扩大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成果,黔江卷烟厂等4家重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正常,经监测符合达标排放标准,2家医院废水治理达标情况良好,全区工业污染源达标率100%。 深化了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和环境保护示范景区活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平方公里,落实天然林管护125万亩,完成退耕和荒山造林4.1万亩,建设环境保护示范景区1个,建成沼气池3000余口,新建生态家园示范村8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6%。 十、人口、扶贫开发和人民生活 2004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5万人,农业人口42.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542人,人口出生率为13.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全区常住人口43.99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城镇化率26.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工作成绩突出。2004年新建和改造村道路57条362公里,启动了22个不通路的村村道路建设,使全区93%的行政村解决了行路难;在23个村建人饮池99口,蓄水4335立方米,解决了6617人的饮水难;解决了5个村通电照明难,实现了全区村村通电;扶持农户发展烤烟、特色蔬菜、经果林、中药材等产业项目,使52个村7.5万人直接受益,特困村人均增收120元以上,带动了0.82万人解决温饱,使全区绝对贫困人口由上年的6.29万人减少到目前5.75万人(含返贫人口),贫困发生率降至13%。易地扶贫工程进展快,在水田乡龙桥村等9处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211户,其中整体搬迁119户,吊散户搬迁92户,集中安置145户,分散安置60户,敬老院安置6户。在继续抓好蒲花河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搞好石会镇梅子村、水田乡龙桥村等整村推进工程。全年落实财政扶贫资金1817万元,争取各类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落实区级配套资金20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