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辖区有各类学校334所,其中大专院校1所。专任教师4758人,在校学生10.34万人,小学入学率99.99%,初中入学率98%。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全区有电影放映单位30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个。文化、博物、图书馆各1处,藏物2700余件,藏书8万余册。全年围绕节庆文化、崆峒文化旅游节,以及社区文化、阵地文化等活动,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区属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78%和90.05%。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区属有各类卫生机构25个,卫生技术人员827人,病床床位988张。全年诊治42.09万人次,其中入院治疗1.43万人次。诊所164个,其中中医诊所23个。诊所从业人员228人,其中执业医师29人、执业助理医师48人、注册护士5人。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进展良好,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举办区级体育运动会1次,获得省级以上金牌6枚,打破了2项省残运会纪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体育彩票销售507.9万元。 九、旅游与对外贸易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区总旅游人数117.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3.96%和4.76%。崆峒山旅游人数达到了33.6万人,增长4.84%。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出口创汇142.4万美元。外贸销售完成6850万元,较上年增长16.1%。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取得成效。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4763万元,增长58.77%。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3万吨,其中达标排放量191.1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640.8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814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677吨,工业粉尘去除量2286吨。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地表水达标率66.7%,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54.8分贝,交通干线噪音平均值69.5分贝。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358830平方米,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6.05平方米。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16283公顷,占辖区面积的8.3%。 十一、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回升。年末全区总人口为49.01万人,比上年增加0.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87‰,比上年上升0.33个千分点。全区常住人口48.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63万人。 十二、劳动工资 就业人员增加。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4.1万人,同比增长9.33%。其中在岗职工3.96万人,同比增长7.7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职工工资较快增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3064万元,较上年增长16.0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126元,较上年增长11.69%。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50元,同比增长10.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11.61元,同比增长8.92%。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19.25平方米和20.15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辖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7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5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97万人。共有9998户26774名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全区农村敬老院14个,收养五保户60人。城区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95张,收养9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GDP和工业、农业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