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平凉市崆峒区统计局 二○○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抓项目,求突破,促和谐”和“实干攻坚抓突破”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项目建设,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提升产业水平,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开局良好。 一、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855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从三次产业增长情况看:第一产业完成49103万元,同比增长9.1%;第二产业完成201551万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业完成217896万元,同比增长18.3%。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561.22元。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930.08万元,比上年增长9.0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0119万元,其中:农业34868万元,增长8.94%;林业1120万元,增长12.11%;牧业13863万元,增长19.02%;渔业168万元,下降39.13%。全区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全额减免农业税收的同时,落实了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等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7.03万亩,比上年减少0.55万亩,下降0.63%。粮食总产量达到17.91万吨,增长6.76%,平均亩产205.7公斤,增长12.28%。油料播种面积10.35万亩,增长6.48%。油料产量7187.1吨,增长7.96%。 林业和水保平稳发展。受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结构性、适应性调整,造林任务调减,林业发展放缓。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51万亩、育苗面积2000亩、退耕还林0.51万亩。全区林果总收入2598.88万元。全年新修梯田1.8万亩,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平方公里。 畜牧业较快增长。以黄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良好。全年肉牛饲养量达到26.03万头(含存栏、出栏和短期育肥),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78亿元。牛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建成了凯沣牛肉汤罐头深产线,西凯牧业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填补了全省无精细牛羊肉产品加工的空白,福利制革厂跨入全国乡企500强。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946.91吨,比上年增长8.33%。 渔业生产有所下降。渔业总产值250.28万元,同比下降15.88%。水产品产量达到355.01吨,较上年下降15.87%。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辖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7.98亿元,同比增长9.32%。其中限额以上25户工业企业总产值26.77亿元,增长2.77%;辖区工业增加值完成15.4亿元,增长10.34%。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36亿元,增长8.18%,其中:区属限额以上16户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同比增长15.9%。 工业经济效益良好。辖区限额以上25户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719万元,是上年的2.57倍,其中区属16户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36.4万元,增长15.9%;辖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5729.6万元。其中区属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8543.9万元;辖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6359.9万元。其中区属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057.1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2266万元,同比增长33.02%。其中:市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778万元,同比增长51.69%。辖区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136891万元,增长15.71%;集体经济投资10256万元,增长76.2%;个体私营及其它经济投资75119万元,增长74.9%。按投资区域划分:城镇投资完成210866万元,其中项目投资完成165290万元、房地产开发完成45576万元;农村投资完成11400万元。 五、交通 运输生产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683万吨,较上年增长5%。公路货物周转量45504万吨公里,完成公路客运量1300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9903万人公里。全年铁路货物发到量49.47万吨,增长5%。铁路货物发送量17.68万吨,下降11%;铁路旅客发到量54.44万人次,增长0.3%。铁路旅客发送量25.36万人次,下降4%。 公路建设进展良好。建成了麻武、大秦、香莲等5乡通乡油路80公里,建成通村油路16条20公里。建成乡村客运站17个,新开城乡公交线路5条。 六、商业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8亿元,增长11.32%。从城乡看,城市零售额10.86亿元,增长11.38%;农村零售额8.42亿元,增长1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额17.73亿元,增长12.07%;餐饮业1.36亿元,增长4.62%;其他行业0.18亿元,下降5.26%。当前以住房、旅游、信息产品、车辆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逐步形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小幅上涨。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通讯等价格低位运行。居住、食品、娱乐教育文化和服务类价格涨幅较大。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26857万元,同比增长2.6%,增收69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357万元,同比增长10.3%,增收1344万元。其中:区级财政完成12373万元,同比增长14.5%;乡级财政完成2984万元,同比下降7.1%。全年财政支出41984万元,同比增长17.6%。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75万元,增长12.24%;支援农林生产支出2260万元,基本与上年持平;教育、卫生等各项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3528万元,增长38.24%。 金融市场稳中趋活。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65亿元,较上年增长10.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76亿元,增加7.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其中:农贷余额3.09亿元,增加0.65%。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完成7925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00万元、寿险保费收入3725万元。全年给付额2521万元。其中:财产险给付2149万元、寿险赔款及给付314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成果显著。全区有科技服务机构157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542人,其中持证农民技术员1746人。全年获得市级以上技术成果奖励15项,受理专利申请1件,授权专利1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