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9 平凉市崆峒区统计局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辖区有各类学校334所。其中大专院校1所。专任教师4616人,在校学生10.21万人,小学入学率99.99%,初中入学率97.19%。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全区有电影放映单位30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个。文化、博物、图书馆各1处,藏物2700余件,藏书8万余册。全年围绕节庆文化、崆峒文化旅游节,以及社区文化、阵地文化等活动,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深入开展了民间工艺品普查征集工作,征集纸织画、木刻、剪纸、皮影等民间工艺精品12类500多件。整理出版了《崆峒文化论坛论文集》。西郊办事处西门口社区荣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区属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78%和90.05%。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在我区属各类卫生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777人,病床床位936张。个体民营门诊部175所。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进展良好,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比赛,举办区级体育运动会1次,组织运动员参加了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北京全日空国际马拉松比赛。在国际大赛中有9名运动员进入了百名名次,获得全国比赛冠、亚军奖牌2枚和4枚,获得省级以上奖牌12枚。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深入开展。

九、旅游与对外贸易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区总旅游人数10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2.8%和12.7%。崆峒山旅游人数达到了32.05万人,增长13.49%。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出口创汇171.4万美元。外贸销售完成5900万元,较上年增长56.6%。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取得成效。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3000万元,增长46.7%。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29.46万吨,其中达标排放量182.36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631.69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675.95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870.6吨,工业粉尘去除量362.47吨。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地表水达标率33.3%,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54.9分贝,交通干线噪音平均值69.4分贝。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6.02平方米。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16283公顷,占辖区面积的8.3%。

十一、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回升。年末全区总人口为48.73万人,比上年增加0.27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11.46‰,人口死亡率5.92‰,人口自然增长率5.54‰,比上年上升0.32个千分点。

十二、就业

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年末全区就业人员23.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0.25万人,比上年增加0.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6.01万人,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7.39万人,增长3.5%。全年新增就业8336人。下岗失业再就业36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4.24元,同比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06元,同比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19.25平方米和19.12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辖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6万人。共有10715户28622名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全区农村敬老院14个,收养五保户60人。城区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77张,收养77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GDP和工业、农业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