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渭滨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8 宝鸡市渭滨区统计局

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54110万元,比上年增长66.3%。房屋施工面积127420平方米,本年新开工面积76088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6071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0140平方米,增长52.3%,销售额8230万元。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32050平方米,增长32.6%。期房销售面积32410平方米,期房销售额4320万元,增长30.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3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88亿元,同比增长20.6%;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8.37亿元,增长24.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07亿元,同比增长21.4%。

旅游产业逐步壮大。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0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1亿元,同比增长69%。在我区举办的”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荣获2007年度中国节庆产业”十大魅力节庆奖“,摘取了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奖。

六、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7年,全区整治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全年共落实合同项目40个,实现合同引资额36.5亿元,到位资金12.93亿元。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省级教育强区创建稳步实施。2007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8433人,在校生13759 人;普通高中招生4626人,在校生14382人;初中招生5288人,在校生15700人;小学招生4415人,在校生28295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其中女童入学率达到100%;在园幼儿(含学前班)11440人。全区共有普通中学28所(其中完全中学10所),小学7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全年对8011名农村学生免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对2205名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了免费教科书,对447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21人,拨付资助金81.68万元。资助156名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全年共改造中小学危房11469平方米。

顺利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检查验收,科技工作全省领先。全年列入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项、市级6项。全年共编制区级科技进步计划项目15项,投入科技三项费220万元。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40件,专利申请授权量28项。我区小学生发明的”家用玉米剥粒机“获得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造一等奖。区属民营科技企业达到53户,全年技工贸收入2.5亿元。

八、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社区服务中心)237个,其中,医院28所,乡镇卫生院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所,卫生监督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2所。其他卫生机构1个。医院床位数达到2877张,卫生技术人员4256人,其中,执业医师1368人,注册护士1290人。计划免疫儿童”四苗“全程覆盖率达到96.5%,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93.8%,三针全程率95%。甲类传染病无发病。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0‰和7.4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全区实施,参加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103246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94%。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体育工作呈现新气象。全区体育组织和活动站点达到81个,二、三级社体指导员260余人。全年共向省市直训单位输送苗子30余人。在市”希望之星“运动会上,我区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全年组织各类运动会9次。

九、城市建设和资源环境

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明显改善。25个旧城改造项目进展顺利,7个建成投用,3处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修建城区小道路12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市容环境卫生评比全市第一。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推广”企地共建“模式,建成九龙山、怡馨园、隆兴寺广场等3处坡地公园。全区饮用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区内无劣五类水质。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二级以上的天数为311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85.2%。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良好。年末全区总人口为415799人,其中:农业人口113132人,非农业人口302667人。人口出生率9.96‰,死亡率4.11‰,自然增长率5.8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3元,同比增长1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06.07元,增长15.1%。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5479万元,同比增长35.6%,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2295元,同比增长34.8%。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比上年增加591元,同比增长19%。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区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5402户12674人,月发放低保金135万元,人均月补差标准107元。农村低保864户1830人,已兑现全部保障金64万元。

注: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为可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