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祥云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是新世纪的第二年,又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二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扣“加快发展、撤县设市”这一主题,从祥云实际出发,积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难得机遇,围绕“调整结构建支柱,突出重点抓工业,撤县建市上水平,改革开放添活力,依靠科技增效益,加强基础增后劲”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着力调整结构,稳定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积极采取措施。全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170284万元,比上年增长12.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338万元,增长5.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2696万元,增长21.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2250万元,增长16.8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8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61元,比上年增长11.33%。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47.2:23.4:29.4调整为44.2:25.1:30.7。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股份制经济及个体、私营经济等发展迅速。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92502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32%。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达48105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25%。 市场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全县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0%,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5%,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2%。 劳动就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劳动就业从过去的“统包统分”制度转变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三结合”就业方针上来。年末全县在岗职工12616人,比上年减少3.19%。当年全县城镇失业人员252人,失业率为1.22%,安置城镇失业青年、失业职工151人,安置率为59.5%;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213个,比上年减少14个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4704人,比上年减少191人。失业职工累计1398人,享受失业救济金职工1238人,全年共支付失业救济金75万元;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7906人,其中:离退休职工1707人,在职职工6199人。参保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之比为3.63:1,赡养率较为合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达343户,参保职工达12000多人,医疗保险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大。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较薄弱,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 二、农林牧渔业 我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4103万元,比上年增长4.41%。其中:农业产值80332万元,比上年增长1.31%;林业产值4306万元,比上年增长54.45%;牧业产值27272万元,比上年增长4.36%;渔业产值219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9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75338万元,比上年增长5.17%,主要农作物产量有增有减(见下表)。 造林绿化与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绩。2002年,全县林业工作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部署,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全年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1020亩,占州下达计划的105%,占县下达计划的98.22%,占规划面积的97%。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完成61062亩,占计划的100%。其中:天保人工造林完成2045亩,占计划的102%;封山育林完成5000亩,占计划的100%;飞播造林完成54017亩,占计划的100%。到2002年森林覆盖率达53.4%。主要林产品产量增加。全县全年茶叶产量20吨,比上年增长15.12%。核桃产量376吨,比上年增长7.05%。板栗产量24吨,比上年增长4.44%。护林防火取得好成绩。 畜牧、水产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县肉类总产量达24077吨,比上年增长7.22%。水产品产量1412吨,比上年增长41.3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1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7%。农田水利建设也得到继续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77万亩,比上年增长1.10%。 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营业总收入147217万元,比上年增长27.44%。乡镇企业总产值139979万元,比上年增长30.32%。 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31941万元,比上年增长19.81%。其中:国有企业17734万元,比上年减少4.68%;私营企业62236万元,比上年增长72.91%;个体经营43725万元,比上年增长7.54%。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总产值25712万元,比上年增长14.58%;重工业总产值106229万元,增长21.15%。在总计中农村工业总产值80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58%。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2305万元,比上年增长24.42%。其中:全部独立核算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9038万元。从规模以上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530万元;重工业增加值12508万元。从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8347万元;集体企业增加值408万元。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生产保持较快的增长,但部分产品的生产受竞争能力弱及市场需求制约等因素影响,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下表)。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391万元,比上年增长12.29%。全县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为三级以上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8个,施工房屋面积122417平方米,竣工面积105074平方米,结算利润总额1190万元,结算税金及附加500万元。 四、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99万元,比上年增长30.62%;水利管理、地质勘查业增加值932万元,比上年增长7.00%;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1397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9%;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10823万元,比上年增长11.19%;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653万元,比上年增长6.37%;房地产业增加值2396万元,比上年增长9.64%;社会服务业增加值1896万元,比上年增长7.41%;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增加值3236万元,比上年增长28.53%;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7969万元,比上年增长35.2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86万元,比上年增长3.91%;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增加值5290万元,比上年增长3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