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南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商业贸易 商品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7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9%。按地域划分,城镇零售额24437.3万元,增长14.0%;农村零售额9732.9万元,增长13.7%。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303.4万元,增长12.7%;餐饮业零售额2661.1万元,增长30.9%;其它行业零售额3205.7万元,增长12.6%。按经济成分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零售额8082.7万元,减15.3%;集体及股份合作零售额1399.3万元,减0.1%;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7582.4万元,增长23.5%;其它经济零售额7105.8万元,增长47.4%。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218万元,比上年增收1163万元,比上年增收612万元增长19.2%。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651万元,增长58.9%;地方财政收入5567万元,比上年增收551万元增长11.0%。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1258万元,比上年增加2707万元,增长14.6%。 金融秩序稳定,存贷款额持续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687万元,比年初增长14.9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6211万元,比年初增长13.51%;各项贷款余额79278万元,比年初增长132.67%。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500万元,比上年增加151万元,增长11.2%;赔款支出330万元,比上年增加50万元,增长17.9%。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46.7万元,比上年增加70.3万元,增长12.2%;赔款支出363.7万元,比上年增加24.5万元,增长7.2%。 七、科技、卫生、文体和教育 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取得成效,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推广率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05年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比上年增加1.13个百分点。全年共组织科技培训11089人次。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不含个体、私营诊所。下同),床位45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94人,其中:医生201人。传染病发病率150.47/10万人,比上年下降79.99/10万人。医疗、保健和防疫能力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健康有了基本保障。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全年我县体育健儿参加州级及以上体育竞技比赛获得奖牌32枚,其中:金牌16枚、银牌8枚、铜牌8枚。年末有文工队1个,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室12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5%。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中小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全县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4所,小学校155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有教职工2036人,其中:专任教师1862人。在校学生(不含幼儿园,下同)32002人,当年招生7184人,当年毕业生753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9.79%和97.38%。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2005年全县出生人口2608人,出生率为11.16‰,比上年下降1.5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672人,死亡率7.15‰,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口93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01‰,比上年下降1.51个千分点。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234109人,比上年末增加839人,增长0.36%。其中:农业人口213953人,非农业人口20156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5.9(以女性为100计算)。少数民族人口90394人,占总人口的38.61%,其中:彝族79432人、白族8476人、回族2130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在岗职工6946人,比上年减33人,减少0.5%,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5032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5791元,增长7.4%;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3981元,增长16.8%;其他各种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0875元,增长26.1%。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1.24元,比上年增长9.4%;生活消费支出895.3元,比上年减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57.64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消费支出6743.22元,比上年增长3.7%。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69平方米,比上年增6.9%;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9平方米,比上年增13.4%。年末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为16.01%。 物价总水平稳步上扬。2005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在主要消费品价格变化中,食品类上涨7.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6%、衣着类下降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4.1%、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5%、居住类上涨5.9%。 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数1900人,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0%。全年共组织劳务输出20多批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2028人(境外182人,省外4299人,省内6768人,县内就地转移10779人),其中:劳务输出5362人,外出务工16666人。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53人,比上年增长14%,全年收缴养老保险基金总额1746.13万元。全年发放离退休人员1957人的养老金1272.68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866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00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94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548人,比上年增长0.7%。年末共有城乡敬老院12所,床位196张,在院收养老人117人。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50125人次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16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36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并已按国家统计局2002年版《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测算。 3、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价格缩减法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2004年公布的年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