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南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华县统计局 2006年2月17日 2005年是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最后一年。更是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县委、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重重困难,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呈现出速度高、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许多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基本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展望2006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南华国民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测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92062万元(现价,计算速度用可比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685万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1226万元,同比增长18.7%(其中:工业增加值15096万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29151万元,同比增长12.3%。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3%、32.7%和32.0%。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5:21.9:31.6调整为45.3:23.1:31.6。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按全社会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GDP)由上年的5883元/人,提高到6533元/人。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939元,比上年增长11.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37746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41%。 乡镇企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营业总收入171532万元,比上年(同口径相比,下同)增长10.8%;实交各种税金2135万元,比上年增长29.1%。 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持续发展。年末有个体工商户4368户,从业人员6012人,注册资金3938万元,私营企业97户,从业人员3269人,注册资本金15063万元。 年末全县全社会从业人员140914人,比上年0.75%,其中:单位从业人员7364人,比上年减2.7%;城镇个体私营业企业从业人员5640人,比上年减6.8%;农村从业人员127910人,比上年增长1.25%。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16860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13.18%,比上年提高了0.5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消费需求不旺,国有集体企业活力不足,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2005年,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7759万元(现价,计算速度用可比价,下同),比上年增长6.46%。其中:农业产值39642万元,同比增长11.52%;林业产值4249万元,同比减少9.14%;牧业产值22895万元,同比增长1.69%;渔业产值973万元,同比增长7.93%。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04245亩,比上年减少4049亩,减1.3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2196亩,比上年增加4365亩,增长4.05%。主要农作物全面增产,对稳定经济,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粮食产量94872吨,比上年增长0.27%,其中:秋粮70637吨,增长0.03%;夏粮24235吨,增长0.97%。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为73∶27,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造林绿化与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绩。全年造林面积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15%。主要林产品产量核桃1824吨、板栗34吨,分别减少18.68%和增长44.36%。 畜牧、水产业继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1645吨,比上年增长2.03%。水产品产量750吨,比上年增长8.2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582.72万瓦特,比上年增长7.8%。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5.5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110公顷,水利化程度达64%。农村用电量2372万度,增长12.6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811吨,增长5.16%;农药施用量209吨,增长5.5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发展速度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164.2万元(现价,计算速度用价格缩减法,下同),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规模以上16476.1万元,同比增长50.7%;规模以下35688.1万元,同比增长6.8%。非公有制经济工业49173.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51%。非公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4.27%。 建筑业发展加快,效益提高。全县有资质等级建筑单位6家,全年共完成总产值5002.6万元,实现利润432.5万元,按总产值计算的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8177元/人。 三、固定资产投资 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机遇,不断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171万元,比上年增26.0%。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3007万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430万元,减少17.0%;更新改造投资10635万元,增长167.7%;其他投资4436万元,减少4.6%;房地产开发投资1506万元,减少24.0%。规模以下投资完成11164万元,同比增长27.2%。在全部投资中,国有经济投12433万元、集体经济投资2847万元、城乡居民投资7743万元,分别增长1.2%、61.2%和10.5%。 年内新开工建设项目110项,续建项目29项。实际建成投产69项,新增固定资产18097万元,竣工面积215576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54835平方米。 四、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业继续快速发展。通信能力增强,公路建设成绩显著,运输紧张状况有效改善。 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678.46公里。年末拥有各种载货车辆1939辆,其中:汽车572辆、拖拉机1313辆、货运摩托54辆;各种载客车辆300辆,其中:班线客车128辆、出租车21辆、三轮客运摩托车144辆、公共交通车7辆。全年完成客运量59万人,旅客周转量5149万人公里;货运量62万吨,货运周转量5598万吨公里。 邮电通讯业务营业总收入完成2949.53万元(其中:邮政198.48万元、电信941.05万元、移动1460万元、联通350万元),比上年增长16.52%。年末拥有固定电话12631部,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370部(城市住宅电话用户4597部);乡村电话用户6261部(乡村住宅电话用户5161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5.41部/百人,比上年增加0.73部/百人,公用电话遍布城乡。市话小灵通4273户,普及率1.83部/百人;全县居民使用移动电话31913部,普及率13.66部/百人(其中:移动25713部,普及率11.00部/百人;联通6200部,普及率2.65部/百人)。通讯网络广泛覆盖城乡,通信环境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年报刊期发数0.91万份,报刊累计投发数39.09万份,办理国内函件15.31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