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牟定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8 楚雄州牟定县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邮政业增加值2570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2492万元,增长13.2%。

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5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29.1公里;县乡公路527.6公里。个体私营运输业快速发展,承担了全县90%以上的营运量。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87万吨,货物周转量12062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1%、2.6%;完成客运量2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477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2.1%。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通信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14万元,比上年增长23.3%。年末电话用户达55944部,比上年增加12644部,增长29.2%,电话普及率达27.5%,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移动电话达48104部(含小灵通),增加了14652部,比上年增长43.8%。

六、国内贸易及住宿餐饮业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6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4.7%;住宿餐饮业增加值2041万元,增长15.3%。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8713万元,占81.4%,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7万元,增长16.7%。分地区看,县城零售额14220万元,增长18.1%;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13717万元,增长15.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等公有制经济零售额2878万元,下降9.4%;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24970万元,增长22.2%;其它经济零售额88万元,下降7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383万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3575万元,增长15.3%;其它行业零售额2979万元,增长14.5%。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上年的86.7%发展为89.7%,比上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保险

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6743万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68万元,比上年增长28.1%;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3591万元,比上年增长3%。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972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059万元,增长14.2%。各项贷款余额28956万元,下降12.3%。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692万元,比上年增长14.5%;支付各类赔款652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241万元,比上年增长11.6%,社会商业保险功能进一步增强。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县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7844万元,比上年增长14.7%,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类学校113所,其中:小学98所,普通中学14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专任教师1656人,其中:小学948人,普通中学668人,职业高级中学40人;在校学生25291人,其中:小学15788人,普通中学8689人,职业高级中学814人。全县共有幼儿园10所(含民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3326人,在园幼儿比上年增长16.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101.4%,高中阶段人口毛入学率达48%。“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7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视机、家庭影院普及。成功举办了“牟定左脚舞民族文化节”,“三月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群众文艺丰富多彩,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2.8%,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7%。

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4个(不含综合门诊部、所和个人诊所),其中:医院11个(含乡镇卫生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61人,其中:医生15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8人;有病床376张,其中:医院351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9张。卫生改革不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人民体质不断增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人口进入低速稳定增长期。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年出生人口2393人,出生率11.8‰;死亡人口1385人,死亡率6.8‰;净增人口100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年末全县总人口203725人,其中:城镇人口35774人,占全县总人口17.56%;乡村人口167951人,占82.44%;非农业人口15921人,占7.8%;男性人口104293人,占51.2%,男、女比例为104.9:100(以女性为100)。全县共有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2个,少数民族人口42648人,占总人口的20.9%;彝族人口41753人,占总人口的20.5%。全县总户数为54539户,家庭规模为3.76人/户。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居民人均GDP达4944元,比上年增加654元,增长10.5%。全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7677元,比上年增加4586元,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2136元,比上年增加122元,增长6.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78元,比上年增加1576元,增长1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全县人均有粮395公斤;人均有肉84.8公斤,比上年增加9.5公斤,增长12.6%;人均有禽蛋2.3公斤,与上年持平;人均有水产品4公斤,比上年增加1.1公斤,增长37.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963元,比上年增加346元,增长13.2%。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水平2519元,其中:农村居民1809元,城镇居民5992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21元、189元、729元,增长10.7%、7.9%和1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7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14平方米,增长28.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增长1.3%。全县89个村(居)委会通了公路和电话,86个村(居)委会通了自来水。

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10088名在岗职工和离退休等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交纳保险金2120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资金2078万元。敬老院遍布全县4镇3乡,孤寡老人生活得到保障,较好地解决了下岗职工和退伍伤残军人的生活、就业。财政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1119万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00万元。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全县共有2810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337.2万元;全县共有21799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累计保险金积累总额891万元,发放养老金48万元;保障覆盖率达77.9%。农村新型医疗保障体系正在建立。保障了城乡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