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开远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3-18 红河州开远市统计局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仍呈下降,但降幅缩小。2005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704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出口总值4034万美元,下降6.1%;进口总值3006万美元,增长5.8%。从企业性质看,外经贸企业出口总值400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34万美元,增长1.1倍。

旅游业发展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55100人次,比上年增长84.9%。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600人次,比上年增长39.5%;接待国内旅游者554500人次,比上年增长85.0%。全年旅游总收入22697万元,比上年增长132.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4.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5.9%;国内旅游收入22423万元,增长132.3%。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7家,与比上年持平。其中,三星级宾馆3家;二星级宾馆4家。

九、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2005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58037万元,比上年增长6.8%,”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6.8%。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2005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722万吨,其中,铁路675万吨;公路47万吨。货物周转量72211万吨公里。其中,铁路57731万吨公里;公路14480万吨公里。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83万人。旅客周转量47327万人公里。城市交通运输持续发展,2005年,全市拥有营运公共汽车86辆,客运总量为1276万人次。有出租汽车384辆。

邮电业务总量快速增长。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10638万元,比上年增长30.9%,”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6.5%。其中,电信业务量9264万元,比上年增长31.5%;邮政业务量1374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3万户。按户籍人口计算,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22.3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42.9部。宽带网用户发展到6200户,比上年增长55.0%。已通电话的自村然274个,占61.9%;年末行政村固定电话通话率达92.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全市有中小学校149所,其中:小学131所,普通中学18所。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有教学点80个。中小学在校学生40459人,比上年增长0.6%,”十五“期间年均递增0.5%。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314人,比上年增长11.8%;初中在校学生12567人,比上年增长1.4%;小学在校学生25578人,比上年下降0.6%。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191人,比上年下降20.5%;幼儿园在园幼儿6728人,比上年增长3.8%。适龄儿童入学率99.95%,毛入学率100.0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4.8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75%,毛入学率100.0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0.15%。

科技研究开发硕果喜人。200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2项,州级科技项目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比上年增加2项,其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州级科技进步奖12项,比上年增加5项,其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全年共受理专利咨询10项,代理专利申请8项。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纵深发展。2005年,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个,其中:影剧院1个,文艺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2.4万册,比上年增加1.4万册。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有卫星地面接收站218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9%和96.39%。有线电视用户达3.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49.0%。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医疗市场整顿取得新的发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较大加强。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60个,其中:医院17个,门诊所(部)39个。有病床位1626张,比上年增长12.1%,每万人拥有病床61.68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65人,其中医生615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78人。建立了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共设置村医疗点51个,有乡村医生205人,村级卫生所覆盖率达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全市参合农民136038人,参合率达88.2%。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在选派运动员参加的州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共夺得金牌10枚、银牌18枚、铜牌11枚。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蓬勃开展。全年先后举办了元旦穿城赛、周末足球赛、”嘉陵杯“摩托车比赛、老年气排球赛、街舞比赛、老年人运动会、”小康杯“足球赛、少先队武术汇演等体育项目。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传统武术节“。以足球、武术为主的体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面山绿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村、乡和城市三级人居环境创建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2005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4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47公顷,飞播造林面积293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2533公顷,零星(四旁)植树56.08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1.8%。全年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4782万元,比上年增长63.1%。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市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十三、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264252人,比上年增加1294人,出生人口2564人,死亡人口1362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35318人,非农业人口108680人。人口出生率为9.73‰,人口死亡率为5.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6‰,比上年下降0.53个千分点。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劳动就业规模扩大,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数14.70万人,比上年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23万人,增长0.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43万人,增长4.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4万人,增长9.6%。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29964人,比上年减少5.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26人,登记失业率3.2%,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有22661人,比上年略有增加;全年收缴养老保险金额9440万元,比上年增长25.1%;支付养老保险金额899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632人,比上年增长1.7%;收缴医疗保险金额5836万元,比上年增长10.9%;支付医疗保险金额5256万元,比上年增长22.0%。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有28233人,收缴失业保险金额8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