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8 普洱市江城县统计局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651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22.0%;全县拥有民用汽车896辆,比上年增加24辆,货物运输量达23万吨,比上年增4.5%;旅客运输量23万人,比上年增4.5%。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年底取消三轮摩托车在县城内营运,开展城市公交车,改变交通秩序混乱现象。年末拥有出租车37辆,城市公共交通车7辆。

邮政业务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61万元,比上年减2%。全年订销报纸565363份,增3.7%;订销杂志62331份,增%;收寄函件121666份,减49.4%。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3594万元,比上年增25.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200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13.0%。

信息传输持续增长。全年全县年末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达到25530户,比上年增长15.6%。其中本地电话用户11109户,移动联通用户14421户。全年完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业务总量2633万元,比上年增15.2%。

批发零售餐饮业:全年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571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12.1%。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258万元,比上年增长10.5%。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零售额9850万元,增长11.8%,农村实现零售额4408万元,比上年增7.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81万元,减85.8%;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零售额547万元,减10%;个体及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13630万元,增长16.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554万元,增长8.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502万元,增长19.7%;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01万元,下降25.1%。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住房、汽车、农民、装修、旅游、保健等消费不断升温,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的繁荣活跃。

金融保险业: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665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0.1%。

金融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4161万元,比上年增加10568万元,增长24.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6776万元,比上年增加5104万元,增长23.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3440万元,比上年增4640万元,增长16.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3233万元,比上年增加4196万元,增长46.4%;中长期贷款为20207万元,比上年增加2863万元,增长16.5%。信贷投放的增加,有力支持了全县各项经济、社会的发展。

保险市场平稳发展。年末,全县有保险公司2家,全年保费收入735万元,比上年减1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5万元,比上年增8.5%;人身险保费收入390万元,减23.5%;财产险保险金为25964万元,比上年减26.4%;人保险保险金额为56703万元,比上年增0.9%,已决赔款211万元,比上年减3.2%。

三、对外开放。

进出口:对外经济贸易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贸易进出口总额(人民币)900万元,比上年增长69.5%,其中进口210万元,比上年增8.5%,出口690万元,比上年增128.9%。

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越南、老挝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北京大唐公司开发李仙江流域水电资源,引进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云南泰裕有限公司、北京泰跃公司、澜沧雷霆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全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0个,实际到位资金53241万元。

四、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年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9745万元,同比增21.5%,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5%。年末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733户,比上年增1.2%,其中个体户2682户,同比增0.9%,私营企业51户,同比增18.6%;从业人员6015人,比上年增8.0%,其中个体工商户4023人,同比减0.1%,私营企业1992人,同比增71.4%;注册资金18416万元,同比增53.0%。个体私营户全年上缴税金1707万元,比上年增101.3%,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8.1%。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学事业不断发展,经费投入继续增加,科学创新步伐加快。全县全年共有各类科技人员总数1916人,其中农牧科技人员199人。全年共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数435期,1.8万人次。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8万元,比上年增26.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26%,比上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

教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为重点,狠抓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德育,稳步推进教育课程改革,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有小学校数46所,在校学生10273人,专任教师56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升学率97.71%;现有普通中学7所,在校学生6528人,其中高中生967人,初中生5561人,有专任教师371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28.15%;有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11人,专任教师17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师8人,在校学员51人;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数1096人,有教职工人数62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500人。年内高考录取164人,升学率53.3%。

文化: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3.95万册;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8个,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9个,放映场次1682次,观众人次31.26万人。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宣传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为91%,电视覆盖率达到94%;年内《江城报》发行2.64万份。

卫生: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23个,床位18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6人,其中执业医师113人,执业助理医师18人,注册护士69人,药剂人员13人,检验人员14人,其他技术人员129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重大疫情信息网络四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不断改善,基本满足了城乡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年共举办体育比赛3700场次,参加人数20000人次,全民健身活动30000人次;成功举办五届文明运动会,完成省级小康体育特色示范县创建工作。

六、人口、计划生育、资源和环境保护。

人口: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年末,全县常住人口(在江居住半年以上人口)117600人,比上年增加5575人,增长5.0%。常住人口增长较快原因是异地移民迁入及李仙江流域电站开发流动人口增加所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比上年增2.1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比上年下降1.2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比上年增长0.94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8678人,比上年增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