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景东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8 普洱市景东县统计局

景东彝族自治县统计局

(2007年7月16日)

2006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社会稳定”三大目标,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为“十一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全县经济呈现出国内生产总值、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财政收入、金融存贷款和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综合

县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年生产总值完成15591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2%。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431万元,比上年增长10.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6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9%。第一、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势头依然保持强劲。第一、二、三产业对全县生产总值(GDP)增长分别拉动4.4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43.4:23.0:33.6调整为今年的42.0:23.6:34.4。非公经济增加值52717万元,占GDP比重的33.8%,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全面推进。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8743万元,同比增长18.6%,农业总产值9788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9%,农业增加值65431万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1736元,增长15.5%,农业和农村经济创1998年来的最好水平。

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实现粮食总产量130113吨(其中:小春粮食23203吨,比上年增长4.0%;大春粮食106910吨,比上年增长1.3%),比去年增长1.1%,粮食单产提高了6公斤。粮食多年来保持在13万吨左右,实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粮食供求总体安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以“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目标,走新型产业化路子,培育壮大蚕桑、烤烟产业;提升创新蔗糖、茶叶传统产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优势农产品长足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去年的65.8:34.2调整为今年的58.3:41.7,经济作物上升了7.5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林政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完成造林4470亩,零星植树50万株,护林防火工作成绩显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6.8%。

畜牧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从下半年开始,畜禽价格上涨,商品出栏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实现畜牧业产值2.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4%。畜牧业实现了增产增效。

扶贫开发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全县认真组织做好重点村开发工作,共争取扶贫开发重点村28个,实现安居工程2515户,开展劳务输出培训5000人,实现上海对口帮扶建设重点村5个,卫生室3个,学校2所,实施泡核桃产业扶贫项目1个,小额信贷扶贫2123户,发放扶贫资金840万元,使部分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锦屏、文井、漫湾、文龙、安定、太忠、龙街等乡(镇)的9个村13个村民小组为试点,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以道路建设、房屋亮化美化、治理脏乱差、沼气能源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大了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工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效益有所下滑。2006年,县内工业生产出现高开低走,进入下半年后工业生产由于主要企业受资金、原料和安全事故影响,生产逐月回落。全年县内工业总产值实现35056万元,按可比计算比上年增长21.7%,工业增加值29151万元,同比增长12.3%。全部林产工业总产值完成15171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制糖工业总产值完成4433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建材工业总产值完成2441万元,比上年增长7.2%;矿电业总产值完成2604万元,同比增长17.8%。主要产品产量呈现出“四增四减”态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数达110.4%,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0464元/人,同比下降0.6%,总资产贡献率为3.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82.1%,同比增1.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7%,同比减少0.1次;产销率84.4%,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下降。亏损390万元,同比下降2.0%,利润下降最大的企业是南国莹银林产公司,利润下降419万元,下降61.1%,其次是电力公司、自来水厂,分别下降8.1%、5.2%。

四、投资建筑业

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投资建筑业同时增长。2006年,我县始终把项目拉动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来抓,采取措施,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使农村基础设施、交通、广播电视、教育文化等社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37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完成投资额9592万元;工业建筑业投资完成投资额4606万元;交通邮政服务投资完成1990万元;文教卫生体育投资3297万元;公共管理社会组织投资1071万元,房地产投资16374万元。

投资项目增加,完工项目较多。全年施工项目51个,同比增加5个,增长10.9%,本年新开工项目8个,与上年持平。续建项目中,清山公路扩建、公安局看守所、湾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城网改造二期工程等8个项目已完工;财政局办公楼、检察院技侦综合楼、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龙街乡石娅口扶贫工程、异地扶贫安置二期工程等10个项目即将完工。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县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8104万元,同比增长1.3倍,增加值763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2242平方米,同比增长1.8倍;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3223平方米,同比增长3.0倍。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市场价格有所上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流、物流聚集速度加快,房地产开发和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发展迅速,刺激了建材、家电、家俱、餐饮等消费持续升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农产品上市的品种、数量显著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购买力显著提高,购买摩托车、农用车、通讯工具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热点。带动了全县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5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势头。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县级市场实现零售额24248万元,增长11.3%,乡村市场实现10709万元,增长8.5%;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同时增长,国有经济241万元,增长77.0%,民营经济34716万元,同比增长10.0%;批发零售贸易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9858万元,增长10.8%,餐饮业5010万元,增长10%,其他行业89万元,下降43.0%;消费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全县拥有5个县级市场,30个乡村市场,市场经营面积扩大15.3%,专业市场逐步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