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威信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昭通市委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领发展全局,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创新思路,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在受到非典疫情和洪涝、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冲击和影响下仍然持续快速发展,GDP达5222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694万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36万元,比上年增长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99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7:18.3:44.0,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较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取得新的突破,农业产业化程度,农民增收的途径狭窄。工业发展滞后,多数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任重道远。固定资产投资缺乏大项目支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源结构单一,新的增长点不多。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原煤、汽油、柴油等物资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 二、农业 全县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在抓好粮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畜牧业和绿色产业步伐,加强以农田水利、生态工程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全县农业向优质、高效发展。粮食总产量为115462吨,比去年增长3.7%;油菜籽产量1778吨,比去年增长1.6%;烤烟收购总值完成2591万元,比去年增长13.7%。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0730万元,比去年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18307万元,比去年增长4.2%;林业产值1124万元,比去年增长11.8%:牧业、渔业产值10638万元,比去年增长4.1%;服务业产值661万元,比去年增长1:7%。 造林绿化与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绩。当年造林面积达14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4.3%,退耕还林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县切实抓好畜牧业生产,加大畜禽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特色畜产品,推进畜牧业体制改革,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建流通实体和中介服务组织,搞活畜禽产品流通,促进了畜牧业的平稳发展。肥猪出栏13.52万头,比上年增长3.9%。大牲畜出栏0.8万头,比上年增长6.1%。家禽出栏49.8万只,比上年增长9.0%。禽蛋产量达92411屯比上年增长0.8%。肉类总产量13520吨,比上年增长2.0%。年末生猪存栏16.06万头,比上年增长1.6%。大牲畜存栏5.45万头,比上年略有下降。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0187千瓦。有拖拉机838台。全年农村用电量2400万千瓦时,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达7120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22028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23吨、农药使用量37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522公顷,比上年下降3.3%。拥有乡村从业人员17.46万人。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工业主要产品生产情况为:原煤77万吨,比上年增长30.5%。发电量1230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2%。水泥11.6万吨,比上年增长9.4%。白酒3612吨,比上年增长2.6%。由于上半年宏达公司和罗布电石厂停产,导致电石产量只完成16837吨,比上年下降6.1%。当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0932万元,比上年增长8.5%。轻工业总产值6572万元,比上年增长44.2%。重工业总产值14360万元,比上年下降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69万元,比上年下降1.1%。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5463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国有工业总产值1676万元,比上年增长0.2%。集体工业总产值3164万元,比上年增长34.8%。个体、私营及其他工业总产值16092万元,比上年增长5.4%。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69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69万元,比上年增长9.7%。按投资来源分:中央投资324万元,比上年下降25.0%;地方投资8545万元,比上年增长11.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3074万元,比上年下降21.4%;集体单位投资1074万元,比上年下降58.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370万元,比上年增长48.7%;小煤窑、小水电建设投资2351万元。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6393万元,比上年下降20.9%;其他投资2476万元。 投资结构有所变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农林牧渔业水利业投资544万元,比上年增长6.5%;工业投资2351万元,比上年增长45.2%;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555万元,比上年下降37.3%,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比上年略有增长;教育投资565万元,比上年增长30.8%。 五、交通、邮电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997公里。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86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2%,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441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5%。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303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1222万元,比上年增长14.4%。由于移动、联通、小灵通用户快速增长,导致固定电话数量下降,年末拥有固定电话机10600部,比上年下降10.4%,固定电话普及率(百人拥有量)为2.9%。比上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六、国内贸易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市场繁荣,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商品销售额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又创历史新高,达2231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县级零售额完成14157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县以下零售额完成8156万元,比上年增长7.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4276万元,比上年增长47.3%;集体单位2040万元,比上年下降5.3%;个体及其他15997万元,比上年增长5.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5633万元,比上年增长17.5%;餐饮业完成1507万元,比上年下降0.8%;制造业完成3340万元,比上年下降8.0%;其他行业完成1833万元,比上年增长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