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昭阳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7 昭通市昭阳区统计局

注: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第一次经济普查数。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7.65 %,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4.62 %,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3.25 %,书报杂志类下降6.61     %;通讯器材类增长13.72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5.17 %,日用品类增长0.93 %,食品、饮料、烟酒类下降64.74 %,服装类增长10.46 %,化妆品类增长35.33 %,金银珠宝类增长24.11 %。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批发业7个,营业收入303954万元,增长16.66%,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303507万元,下降0.6%;营业利润16066万元,增长28.4倍;利润总额18173万元,增长1.45倍。零售业8个,营业收入14228万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4058万元,营业利润19万元,主营业务利润1417万元,利润总额108万元。由于粮油购销公司05年属于零售业,而06年调为批发业,数据不可比。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592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398万吨,比上年增长3.92%,货物周转量16048万吨公里,比上年有所下降;公路运输旅客量463万人,比上年增长5.23%,旅客周转量1911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区邮电业务总量15548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29万元,下降1.05%;电信业务总量4055万元,增长    %。年末固定电话机76778部,比上年增长18.19%。

七、金融、保险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773120万元,比年初增加112506元,增长17.03%,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444302万元,比年初增加25626万元,增长6.12%。

全年农村信用社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5222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7581万元,增长25.99%。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 40712万元,比年初减少2186万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875万元,减少522万元,下降37.4%,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39837万元,比年初减少1664万元,下降4.01%。

全区各种保费收入10606万元,比上年增长10.0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609万元,增长1.82%,寿险保费收入5997万元,增长11.56 %。全年保险赔付额2406万元,比上年增长5.3 %;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063万元,增长7.42    %;寿险赔付额343万元,增长1.03 %。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有1所,在校学生3620人,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0095人,比上年增长 21.23%,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6495人,比上年增长31.11%,职业中学在校学生3600人,比上年增长6.7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 10033人,比上年增长10.16%。初中在校学生38578人,比上年增长0.63%。小学在校学生101465人,比上年增长1.99%。幼儿园在园幼儿19351人,下降0.7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08%,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师资队伍在巩固的基础上稳步提高,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342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339人,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099人,比上年增长4.22%,其中初中专任教师1523人,与上年基本持平;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42人,增长1.43%;小学专任教师4156人,比上年增长2.11%。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88.12%,比上年提高0.79个百分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区各种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量达25.05万册,比上年增长2.45%。全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 %和87.56%,有线电视入户率达28.14%。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区卫生机构32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607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107张,卫生院床位数45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153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739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27.09/100000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泛开展,参合农民权利得到体现。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特别是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我区胜利召开,对提升昭阳形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昭阳体育的发展都起到较好作用。

十、资源、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2857.78万元,比上年大幅度增长。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6.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2平方米增长 4.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4%比上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833.93万吨,比上年减少排放16.47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77%,达标率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0.57万吨,比上年减少排放0.0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实现0排放。

全区森林面积达6.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99%。

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35起,造成24人死亡。

全年共发生火灾事故31起,火灾事故损失额38万元。

十一、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区总人口为788034人,比上年末增加17455人;其中:城镇人口18.50万人,乡村人口60.30万人。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68元,增长11.2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5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4元,增长4.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286元,下降6.74%,其中食品支出2377元,下降2.9%。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0.83%,其中: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9.1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82%。全辖区职工年平均工资19209元,比上年增长9.35 %。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41.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5万人。其中农村就业人员34.72万人;城镇就业人员6.55万人。年末全区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36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9%。全部单位职工4.31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3.35万人。

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407人,其中区属5065人,市属15342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8292人,其中区属12821 人,市属1547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2763人,其中区属16830人,市属15933人。全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20928人,比上年增加2231人;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260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明显,节能减排的任务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