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峨山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7 玉溪市峨山县统计局

2007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455万元,比上年增长8.7%,支付各类赔款金额2583万元,比去年增长3.9%,赔付率达58.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7年“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年末拥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普通高中2所,职高(电视中专)1所,初级中学11所,小学81所(其中:村完小66所,校点15个),幼儿园14个,公办幼儿园2个,民办幼儿园12个。在校中小学生数25916人,其中:初中6077人,高中3556人,职业中学1632人,小学14651人,幼儿园(学前班)3726人,其中:在园幼儿1953人,学前班1773人。2006年3-6周岁儿童入园率60.3%,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小学辍学率为0.08%,初中辍学率为1.7%。认真落实“三免一补”和“省免费教科书”救助政策。高中办学水平不断提升,高考上线率为66.1%。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完成了塔甸海味小学教学楼、大龙潭中心小学和中学学生宿舍,小街小学易地搬迁等工程,新建面积达7546平方米,排除危房5900平方米。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8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3.2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强化科技管理工作,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工业企业科技项目上报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村建设。

质量技术监督不断加强,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天气预报和地震监测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减少了危害和损失。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民族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繁荣群众文化,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示范活动。以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打造“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区域民族文化品牌为目标,成功举办了“首届峨山、宁蒗、石屏三县文化交流活动”,完成了《峨山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国首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成功启动,建成大西神山火坛。原创民族歌舞节目《彝族花鼓舞》、《烟盒胡琴调》在省春晚精彩亮相,百名群众表演的彝族花鼓舞、百名花腰彝跳乐和四季长腔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我县原创文艺代表作《烟盒胡琴调》,于2008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农村电影“2131”工程已放映220多场电影。

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县广播覆盖率96.9%,电视覆盖率97.4%,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8.4%。

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数146卷,馆藏档案卷79885卷,开放档案案卷3052卷,开放档案全宗数31个。

加快县乡卫生事业发展,实现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100%。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参合118257人,比上年118005人增252人,参合率达97.5%,住院平均每例补偿539.4元,比上年451元增88.4元,实际补偿比达23.5%,比上年20%提高3.5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得到强化。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突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职工运动会、“兴农”杯运动会等体育比赛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和老年体育不断发展。全县有省、市、县三级业余训练网点4所学校。竞技体育、老年体育健康发展。中小学校“达标”活动面达100%,达标率为99.9%。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以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为目标,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加大环保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继续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稳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环境污染治理得到加强,加强对重点饮用水源和种类保护区的监管。

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07年全县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2人,在控制指标之内。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全县出生人口1212人,出生率为7.94‰;死亡人口752人,死亡率为4.93‰;自然增长率为4.06‰。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得到落实和加强,2007年全县有77户农业人口家庭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农户办证累计达到2455户。年末全县总人口(户籍人口)为151374人。其中农业人口120794人,女性人口75214人,少数民族人口10190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9.8%、49.7%和67.3%。2007年我县常住人口为16.0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33.4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960元,比上年增加1135元,增长6.0%,其中国有单位27332元,比上年增加5375元,增长24.5%,城镇集体单位11580元,比上年增3021元,增长35.3%。城县居民人均总收入12389元,比上年增加2177元,增长21.3%,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7元,比上年增加1789元,增长19.2%;农民人均纯收入3542元,比上年增加405元,增长12.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7949元,比上年7972元减23元。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县城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37.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39.91平方米。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855人,其中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39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10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4899人,其中,转移2461人,输出2438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障金确保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户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达6251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666人;工伤保险实际缴费人数达6256人,失业保险实际缴费人数达7500人,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539人。

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着力抓好整村推进扶贫、标准化综合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26.4万元,顺利完成嘿腻村委会市级标准化综合扶贫项目,31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106件共建项目。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大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建立严打整治经常性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刑事案件破案率达87.5%,比上年提高了9.4年百分点。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保持了社会治安的总体平稳。深化“平安”建设,深化“无毒县”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