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富源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7 曲靖市富源县统计局

教育投入明显加大,2006年全县预算内教育支出为19106万元,比上年增长31.9%。胜境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一中学生宿舍楼等一批教育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富源二中学生餐厅、教师住宿楼和富源三中、五中教学楼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刘家湾中学已完成在校生规模达4500人的扩建项目可研编制工作。计划投资1.5亿元的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前期工作现已启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全县新启动实施危房改造46校,排除危房面积28807平房米,危改新建校舍34130平房米,中小学危房基本排除。

文化事业稳步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2006年,历时两年,投资460万元新建的图书馆已于2006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2919平方米,总藏书量10.3万册,比上年增长4.57%。文庙片区文物修复基本完成。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大河古文化遗址被评为“十五”期间“云南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有县级文化馆1个,乡(镇)级文化站11个;全年共组织各种文艺送戏下乡演出50场次,观众达18万人次。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县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92.99%。到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3.2万户,年内开通并新增数字电视用户800户。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建设力度加大。积极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开通危急孕产妇、儿童抢救“绿色通道”,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有所缓解。全年预算内医疗卫生支出为2958万元,比上年增长38.5%。全县有卫生机构22个,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医院8所,增加2所;拥有农村卫生院11所。实有床位987张,比上年增长16.5%,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3张,比上年提高0.1张;卫生系统人员数937人,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63人,增长9.2%。

体育工作健康发展。2006年,建成县体育活动中心游泳馆1座,富村镇建成全市第一个乡镇体育馆,墨红镇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镇建设继续发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以重点推进县城和集镇作为城镇化进程突破口,城镇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2006年,县城区域建设完成投资5060万元,比上年增长31.1%。城镇化率达到25.2%;县城区域建成绿化覆盖面积达130.6公顷,比上年增长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5.2%,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县城区人均绿地达17.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出租汽车246辆,比上年增加20辆。

重视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工作取得新进展。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工程,强化工业污染的治理和生活污水防治工作。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开展节能、节地和节柴工作,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力度,环保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2006年全县环境保护系统人员有68人,环境监测站1个。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305公顷。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28.0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5.63%;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79.1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03%。治理工业污染工作得到重视,本年完成投资达1500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达737633人,比上年增长1.62%,其中,非农业人口达56359人,增长0.07%。总人口中,男性384293人,增长1.19%;女性353340人,增长2.1%;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为108.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数达60324人,占总人口的8.2%。全县常住人口达701578人,比上年增加1603人,增长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9832元和710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4.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308元和159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11.0%,农民收入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9个百分点,按户籍年末人口计算的人均储蓄为2965元,比上年增加331元,增长12.6%。。

职工工资水平涨幅较大。2006年,全县纳入统计的城镇集体经济以上的单位从业人员22560人,比上年增长1191人,其中国有单位19045人,增加653人;城镇集体单位642人,减少48人;其他性质的单位2873人,增加586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0014万元,比上年增长32.0%。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7736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国有单位为18696元,增长26.3%;城镇集体单位为13428元,增长15.8%;其他性质的单位为12348元,增长15.7%。

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质量环境工作取得新成绩,“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从各种渠道投入“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17067万元,建成了具有一定水平的“三村四化”自然村88个。

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劳务输出工作深入开展。2006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281个,其中公益性岗位119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全年有组织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8045人,培训农民工9006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企业在岗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3795人9348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2%和3.35倍;全县包括机关工勤人员在内的企事业等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3430人,比上年增长1.5%。全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0496人,比上年增长4.3%。全县累计有37755户共77115人次享受城市低保,当年共发放低保金55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建成各类扶贫工程214件,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3000万元,解决1.7万人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2.5万低收入人口收入。